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一台由谷歌所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专门用来和人类比赛围棋。Alpha(a)这个字是第一个希腊字母,在文学中是星座里最亮的那颗星,在动物学里是领头的那匹狼。
西方称围棋为Go,所以称为AlphaGo,音译为“阿尔法狗”,意译为“阿尔法围棋”,真是很霸气的名称。为什么要选择围棋呢?因为它的排列组合有10的170次方,而西洋棋只有10的50次方。
回顾2016年在韩国首尓四季饭店举行的阿尓法围棋与围棋高手大赛,结果韩国围棋九段李世石竟然被围棋机器以五局四胜打败。这场经典的人机比赛,向世人证明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颠覆性创新。
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呢?
首先,人工智能并不是一种新的科技,其研发的方向是了解智能的本质,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智能,即以相似于人类智能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电脑程序。第一代的人工智能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采用逻辑推理,后来发现人们无法把所有的推理规则都写成程序。
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第二代人工智转向注重知识表达,可是人们也无法把全世界的知识都写进电脑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特例及不同的情境考量。第三代人工智能始于2016年,主要特点是机器的“深度学习”,即人工智能程序自身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这一代的人工智能以实现商业需求为主导,不同于上两代的人工智能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今日的人工智能已具备有三项能力。第一项“计算能力”是通过神经网络和演算法,协助人类储存和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是感知和认知的基础,促成机器会像人类一样思考。第二项“感知能力”是透过监视器认出在逃的罪犯,也有具备对答能力的客服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高效率完成“看”和“听”的相关工作。第三项“认知能力”可以全面辅助或替代人类工作,例如自动驾驶车辆或自主行动机器人,能主动对所处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总而言之,机器就有如人的“身体”,人工智能便如人类的“大脑”,机器的“深度学习”就是将两者合而为一体。
人工智能主要应用的领域包括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指纹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及智能搜索等。例如中国在张学友巡回演唱会上,公安机构通过人工智能摄像机的人脸图像识别功能,在数万进场的人群中,准确锁定犯罪资料库中的逃犯。
其次,人工智能的强项是什么?2018年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上,北京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建立在以下五个条件上,才能发挥真正的功用,它们分别是:一、确定性资讯;二、完整资讯;三、静态;四、单一任务;五、有限领域。
近日报道陈笃生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应用人工智能,开发可侦测病患下床并立刻向值班人员发出警报的新系统,以防止病患不小心跌倒。人工智能系统发展至今,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完全归功于大数据、演算法和高速晶片这三种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工智能的学习方式
再次,让我们来具体解读阿尔法围棋这一台人工智能机器,是如何被训练成围棋高手的。现代的人工智能有两种学习方式:
第一种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只要将成千上万的围棋棋谱,转化成数据输入,人工智能便能透过“深度学习”迅速掌握大量有关的围棋信息,累积成丰富的围棋知识。
第二种是“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就是让不同版本的阿尓法围棋自己跟自己下棋,看谁赢得多。系统会追踪这些步数,哪一歩带来更大的胜算,并回馈给前面的步数去修正。
阿尓法围棋除了依靠这两种学习方式之外,还结合了一种称为蒙地卡罗树状搜寻法(Monte Carol Tree Search)的学习,让人工智能通过日夜不停的自我对打,随棋创新,自己学到新招数,变得越来越强。这种先跟高手学,再跟自己学,一天24小时不断自我比拼又不会累的学习方式,任人类如何强壮勤劳,也无法胜过机器如此不眠不休的不停学习。
这一次阿尔法围棋与人类围棋高手比赛之后,让人们注意到人工智能已逐渐创造出一种完全改变未来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科技,但大多数人的反应,却不是赞叹这项科技的进步,反而是一种近乎不安、恐惧的情绪,害怕人工智能未来有一天会取代大部分的工作,却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强项在哪里。
谷歌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前首席科学家李飞飞指出:“虽然人工智能已有识别猫狗或让自动驾驶车分辨车道的能力,但缺乏理解不同情境、细微差别或复杂情感的能力。很多人因为人工智能而担心工作不保,事实上,人工智能带来的是增强人们的工作能力,例如辅助医疗诊断,或者可提高制造业的生产力,或者代替人类执行危险任务。它可改善许多工作流程,让工作更聚焦于人类的需要上。”
例如亚马逊的出货中心(fulfillment center)采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巨大的货仓里快速来回寻找和移动货品,再把它推放到包装员身旁的架子上,包装员从架上抓取商品,然后扫描分别装袋,便能即刻安排送货。人类能做好这部分的工作,是因为人类拥有独特敏捷的手指。
当企业引进人工智能时,应该是让人工智能机器去做那些结构性、消耗体力的工作,才能夠把员工从之前所从事的繁重、重覆和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企业领导人不能一味地想用人工智能机器取代员工,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虽然可以预测和分析,更快速地完成一些行政工作,但无法提供“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因此,企业员工与人工智能机器的工作模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协同方式,而不是势不两立的敌对方式。
最后,笔者认为人工智能须要靠人们提供大量的数据,才能自动进行机器的“深度学习”。企业的员工面对瞬息万变的工作环境,只要具备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动力,便能与人工智能愉快共舞。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说过一句话:“机器没有价值观、同情心和对结果的敬畏之心,人却不同。”
人工智能虽然可以预测和分析,更快速地完成一些行政工作,但无法提供“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因此,企业员工与人工智能机器的工作模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协同方式,而不是势不两立的敌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