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美国拜登政府重申了“一个中国”政策,客观上就给两岸创造了契机;两岸应该顺势积极作为,共同厘清“九二共识”里面“一个中国”的涵义,以解救危局,争取和平的机会。
回顾美台、美中关系,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1979年1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82年,美国政府出台“六项保证”。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共同构筑了美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核心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保持与中国大陆的外交关系。美国不搞“双重承认”,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六项保证”中的第四点:美国对台湾主权相关议题长期以来的立场没有改变。这表明美国政府对“一个中国”,仍然是采取1972年《上海公报》中所做的“美方声明”的立场,即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仅陆台有权阐述“一个中国”政治涵义
既然中国大陆认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这个政治议题,就只有中国大陆、台湾有权阐述,与国际、与美国政府均无关。对此议题,无论海峡两岸持怎样的势同水火的立场、观点,美国政府都不对海峡两岸的立场选边站队表态。
因此,美国政府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无关“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两者是两个命题,是两回事。美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既没有回应台湾当局的立场观点,也没有为中国大陆的“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内容背书。“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在海峡两岸间一直处于“未决状态”,美国政府鼓励两岸对话。
1992年以来,中国大陆对“九二共识”只诠释了一半: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另一半,“中国”是否包含政治涵义?论据又是什么?大陆方面并未澄清,也未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中国”是否包含政治涵义,语焉不详,混沌不明,如果“中国”包含政治主权涵义,政治中国又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且是大陆“排他性的”单方政治观点,不让政治中国的表述空间容纳“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观点,台湾当局必然坚决拒绝。
问题在于,“九二共识”里面,“中国”到底有无政治涵义?这只能根据两岸两会(大陆海协会,台湾海基会)在1992年的商谈过程,所做过的表述进行求证,来解析“九二共识”。
还原、复述1992年两会商谈的历史:1987年11月,开放两岸双向交流;1990年代,两会登上两岸商谈的舞台;1992年3月,大陆海协会受权表达,两会交往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8月1日,台湾国统会出台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决议,主要内容是: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迄今存在,是主权国家,1949年起,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任何谋求统一之主张,不能忽视此一事实之存在。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岸两会在香港举行工作性会谈,议题是“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和“开办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业务”。这两项议题都是事务性议题,两会绝对没有商谈“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这个政治议题。海协会重申,世界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否认“中华民国”的存在,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要求两会协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海基会根据国统会“一个中国”涵义的决议,阐述台湾方面对“一个中国”的立场观点。
两岸无力解决“一个中国”政治涵义
“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涉及两岸各自的政治利益,这个利益冲突之大,不可调和,两岸社会意识无力、也无意愿去解决。大陆的“一国两制”,与台湾当局提出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方案,互相排斥。1992年两会的商谈,不存在任何方案,来解决围绕“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矛盾和分歧。正因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矛盾分歧无法弥合、化解,两会没有共同签署含有“一个中国”原则的单一文件,海协会、海基会先后离开香港。因此,两会香港会谈的所有存档,绝对没有经由两会共同签字的“一个中国”原则单一文件。
当年11月1日,海基会代表向新闻界发表书面声明表示,有关事务性商谈中,“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11月3日,海基会将其对外发布的新闻稿传给海协会。
11月16日,海协会正式致函海基会,重申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再次表示尊重并接受海基会提出的,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以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建议。
12月3日,海基会致函海协会:我方始终认为,两岸事务性之商谈,应与政治性之议题无关,且两岸对“一个中国”之涵义,认知显有不同。至于口头说明之具体内容,我方已于11月3日发布之新闻稿中明白表示。
笔者解析,海协会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国两府”,以及其他类似的主张和行为;海基会认为两会商谈是事务性商谈,不是政治协商,且海基会是财团法人,未被授权进行政治协商,所以拒绝在事务性商谈中,触及高度政治性议题。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这并不意味着大陆方面放弃己方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立场观点。很显然,大陆的“一个中国”政治涵义,不能纳入“事务性商谈中表述的‘一个中国’原则”里面。因此,海协会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坚持,和“事务性商谈中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是脱钩的。
海基会在12月3日致海协会的函电中表明立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讨论政治性议题,并表示两岸对“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认知不同,但海基会没有表达“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以及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的观点,而是指出,海基会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立场观点,是8月1日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所做的阐述。
由于海基会12月3日致海协会的函电,与8月1日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是两份文件,相互独立,因此海基会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坚持,与“事务性商谈中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是脱钩的。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与政治涵义脱钩,不含政治涵义,“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非“中华民国”。
“中国”的两重涵义
“中国”名词的起源,因为古代华夏人民的“天下观念”,才衍生出“中国”意识。天下空间的邦国林立,遵循中华文明、礼节和生活习俗,且文明程度最高的区域,即文明的中心区域,就称为“中国”。“中国”的第一层涵义,也是本义,民进党没理由忌惮。民进党人要放开视野,鉴于“中国”的本义,就不要再对“中国”内涵做“政治单一化”解析。
近代开始,欧洲主权观念引入。进入现代,中华土地上先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质都是政治主权国家。“政治主权国家”就纳入“中国”的涵义,所以“中国”具有两重涵义。
“九二共识”的内涵:在“中国”不具有“政治主权国家”身份地位的前提下,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界定“九二共识”的适用范围:事务性商谈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会议题未跨入政治协商领域,在经过两会协商后,“九二共识”的适用范围,只可延伸至经济交往领域。未来两岸若可能开启政治协商,必须先构建平台,协商新共识,做为两岸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
希望两岸的当局,相互报以善意,响应人民对和平的期盼,采取积极举措缓和海峡两岸紧张的政治、军事形势。如此,同意研讨、协商“九二共识”里面,“中国”的涵义,就会让海峡两岸上空拨云见日。
开诚布公,平等协商,耐心求证,诚实解析“九二共识”的完整内涵,在两岸都接受的“中国”涵义的基础上,重新确认“九二共识”做为两会恢复商谈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仍然会走到理性的、可协商的和平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