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临近,今年北京市清明祭扫服务接待日从3月20日开始至4月11日结束,总计23天。其中,3月27日、28日,4月3、4、5日这5天时间为祭扫高峰日。市民可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祭扫,扫码核验入园。(3月28日《北京青年报》)
今年年初的时候,由于国内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冬季疫情防控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成千上万在城市打工、定居,本来打算回家过年的人,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了就地过年。随着从2021年3月16日零时起,低风险地区人员可凭“绿码”全国通行,疫情防控形势再次趋缓,预示着4月的清明小长假也将迎来一个返乡高峰。
这次清明小长假的“返乡流”,可以视为一种“补偿性返乡”,也就是对今年春节没有回家过年的一种情感补偿。而且,清明节在国人心目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家里最近几年有亲人去世的人,必定会选择趁着清明节假期,赶回家奠基和追悼亲人,以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清明假期也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适合旅游,从一些旅游网站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今年清明小长假,短途游、郊区游将十分火爆。
实际上,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全国各地殡葬服务场所已经迎来清明节前的祭扫小高峰,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开始走进陵园、墓地,祭扫自己的亲人。综合以上种种,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清明节假期,必定会有很多人加入到回乡祭扫的行列,顺带着进行郊游、周边游等短途旅游活动。站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角度,这都是好事,但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疫情防控形势趋缓,却不等于疫情防控完全结束,尤其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疫情防控仍旧十分紧张,国内也不断出现境外输入病例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能马虎大意。
为此,今年清明节,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要求提供现场祭扫服务的场所,要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尽可能降低祭扫人流密度,减少祭扫现场人员聚集,并严格落实祭扫场所清洁消毒,祭扫人员体温检测、口罩佩戴,员工健康监测等防护防控措施。换句话说,今年清明假期进行祭扫期间,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的疫情防控要求,千万不能疏忽大意。国内的殡仪服务机构、景区景点,也要切实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包括推行预约制度,加强人流管控,现场测量体温等等。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坚持文明祭扫、绿色祭扫,以及在清明假期旅游过程中的文明问题。为此,我们大力倡导市民群众自觉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墓区内祭扫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爆竹烟花等旧俗陋习,鼓励群众以献花、鞠躬等绿色低碳方式进行祭扫,不搞攀比、不摆阔气、减少浪费,自觉维护公共环境,消除火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