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谈及殡葬观念,“90后”金融从业者陈光引用这一名句表达对生态葬等文明殡葬新风的认可。(03月27日中国新闻网)
又是一年清明时。犹记得,几年前北京市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数十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一片墓区,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葬区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这种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实行生态藏由政府买单,实属一种好举措,这种节俭、文明、节地、环保的方式非对逝者是一种最好尊敬,对逝者亲人也是一种慰藉。
但看近几年来,生态殡葬渐成趋势。今年此时,更感文明殡葬新风习习,“回归自然”正成为殡葬文明的风向标,在很多地方都推出了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不仅如此,政府更是给予资金补贴,如郑州,对采取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将2020年每具骨灰给予丧属补助的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1500元,并实现了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免费全覆盖。在天津,逝者遗体火化后60日内直接选择节地生态安葬,丧属最高可领取2420元补贴。在山东、辽宁、沿海城市广州等多地也都打出实实在在的补贴“惠民牌”,出台了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丧属补贴少则数百元,多达6000元,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文明殡葬新风。
节地生态葬渐成时代需求的方式。当下祭祀、哀思故亲的方式众多,如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植树缅怀等,“心向往之,行必能至。”但特别需要肯定的是,现在生态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各地积极的补贴鼓励政策密不可分,说到底这也是一种为民办实事。对今年多地实施生态殡葬政府补贴的举措,我们必须点一个大大的“赞”!相信这样的举措必定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告诉我们,实现生态安葬,一方面需要移风易俗、提高全民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各地政府更有责任,通过政府补贴等实实在在的举措来支持,这样才能让“回归自然”成为殡葬文明的风向标,更推进生态安葬。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人生天地间,作为自然之存在物,生命总是有限的,必定面临着生死问题。生生死死,代代延续,构成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明史。人类生于自然,“回归自然”,死人不与子孙争地,让生命更有意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各地政府能够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厚养薄葬”的新理念,必定能够让“回归自然”的文明殡葬方式得到推广和普及,拥抱大地,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殡葬新习俗必将在神州大地上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