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电商平台,记者输入关键词“助睡眠”后,马上弹出了大量“助睡神器”,从褪黑素、睡眠枕、助眠香薰、助眠眼罩这样的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的微电流助眠仪器、睡眠喷雾、睡眠音响等等。商品价格也相差悬殊,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华西都市报》3月22日)
以上这些产品,看似黑科技满满,功效十足,然而有不少专家表示,市面上许多助眠产品都有收“智商税”之嫌。例如,一些打着增强脑内ALPHA电波的微电流助眠仪器,其安全质量不高;例如,所谓“纯天然”睡眠喷雾,可能含有麻醉药品;过度迷信褪黑素,会引发副作用等等。
除了购置各类的助眠产品,还有不少消费者开始寻求“助眠专业人士”的帮助,一些新兴的助眠职业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例如,网络上出现了ASMR“哄睡师”,利用特殊声音引发“颅内高潮”,进而帮人入睡。然而,对于ASMR效用,现今还没有全面的科学论证成果。前几年,ASMR因涉及软色情,仍处于争议漩涡当中。
“用最贵的眼霜,熬最晚的夜”是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据最近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失眠惹人烦躁,影响健康,花钱买睡眠,其心态不难被理解。然而受制于有限的科学素养,在伪科学营销的刺激下,盲目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助眠产品,非但没有换回良好睡眠质量,反而进一步破坏身体健康。
可以发现,在火热的助眠市场下,有一些商家,以助眠为名义,渲染失眠焦虑。他们不在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通过截取不全面的科学理论,进而推出功效不大价格不低的助眠产品,从消费者口袋中捞钱。倘若此类商业风气没有得到遏制,甚至愈演愈烈,对改善全民睡眠质量来说,绝非好事。
大众睡眠质量问题不仅仅个人健康问题,更攸关社会安全秩序。低质高价的助眠产品不应当长期留存于市场,它们如同低质米、低质油、桶装自来水一般,看似短期内无害,可对社会安全易造成隐蔽且危害深远的影响。不能等伤害出现了,再进行防范,未雨绸缪才是对大众负责。
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科学评估,对市场上的助眠产品实施更严厉的监管。莫让“失眠焦虑”成为不法商家的敛财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