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改朝换代,关注中美局势的人大都想当然:稳重老练的拜登取代喜怒无常的特朗普,中美关系将会回暖。
然而,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不少评论甚至说比特朗普政府更加强悍。
拜登的外交议程有两个核心目标:重建与盟友的关系,以及在中国问题上建立统一战线。
拜登在就职演说中誓言“要修复我们的盟友关系,再次与世界接触”,他避谈中国,也迟迟未与习近平联系,却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动作频频,接二连三与盟友通话,应对中国挑战。
除了与欧洲盟友会谈,拜登上星期也恢复了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视像峰会与外长会议,虽然会后声明未有提及中国,但日本媒体报道,四国在会上达成共识,强烈反对“中国试图凭借力量单方面改变现状”,并指此举旨在牵制中国在东海和南中国海的活动。
随着中国进一步在亚太地区秀肌肉,各国对其现代化武装力量将更有戒心。
个别与会国家的反应值得注目,日本外长茂木敏充强调:“随着现有国际秩序在各个领域不断遭到挑战,我们这些共享基本价值观,且坚定致力于法治基础上强化自由与开放国际秩序的国家,扮演的角色只会越来越吃重。”
印度外交部声明则说,四国重申对“自由开放的印太”有共同愿景,强调致力于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媒体分析,此次峰会对澳洲尤为重要,因为在莫里森总理呼吁对冠病疫情来源进行独立调查以来,中国就以贸易报复的形式惩罚澳洲,莫里森告诉记者,这次会议看到四方安全对话发展到一个全新水平。这是澳洲多年来一直拥护的东西。
自由开放国际秩序面临挑战
这个星期,拜登政府再接再厉,派遣国务卿布林肯和防长奥斯丁访问日本和韩国,重申对两国的支持和联防的承诺,加强统一战线。在与茂木的对话中,布林肯也指责北京在包括香港、台湾和新疆在内的地方使用胁迫和侵犯性手段。
这些动作在在说明了拜登上台后,美国正不遗余力聚焦协调抗衡中国日益提升的军事及经济影响力。
四方安全对话本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日本首相提出的一个合作协调救灾架构,之后一直没有实际作为。
随着中国挑战越加严重,美国两党外交体系提出了重振四国组合并提升合作层次,近日已有媒体和学者开始议论这是中国“战狼外交”逼出来的印太新秩序,具备“印太小北约”的雏形,是平衡中国日益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一环。
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宣誓要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包容,健康、建基于民主价值免受霸凌”的亚太区域,并提到会联合其他区内盟友,但没提到中国,却处处针对中国。峰会的一个“有趣成果”是,四国将分工研发冠病疫苗,由美国提供技术,美日提供资金。印度负责生产,澳洲负责物流。
这样的构想和愿景在特朗普时代肯定办不到,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头战狼,四面树敌,孤立美国,自绝于盟友和自由世界。
对于“战狼外交”标签,中国自有一套辩解的逻辑。
副外长乐玉成去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智库影响力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战狼外交的标签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翻版,是又一个“话语陷阱”,目的是要让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放弃抗争。
乐玉成说,去年以来,国际上的反华敌对势力大肆攻击针对中国,胁迫他国“围堵”“对抗”中国。他称战狼外交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解,中国从来没有主动挑衅别人,也没有跑到别人家门槛,更没有到别人家里去挑事。
“现在恰恰是别人到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对我们的家务事横加干涉,还喋喋不休地对我们进行辱骂抹黑。我们无路可退,不得不奋起自卫,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
中方和西方舆论 对战狼外交解读不同
显然的,中方和西方舆论对战狼外交有着不同的解读。
先来对照一下欧美方面的论述,根据维基百科资料: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评论称,中国战狼外交的新特征包括:“对外界的指责加以直接的言语攻击,而非用理据驳斥或解释;以谤止谤反击未经证实的言论,要么批评东道国处理疫情不利而将责任推卸给中国,要么扬言可能对东道国实施经济报复。”
《纽约时报》认为战狼外交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产生反感情绪,威胁中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林和立指出,战狼外交引起欧美等国的猜疑,令中国陷入40年来的孤立境地,证明这是一个失败的外交方针。
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认为战狼外交是中国政府转化国内矛盾的手段,通过挑起国际对立,宣泄国内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挫折感。
欧盟驻中国大使郁白表示,战狼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霸凌、恐吓和胁迫式外交,欧盟和美国应该一同对抗中国的战狼外交。
小布什政府负责亚洲政策的车维德则说:“中国在亚太地区利用其经济杠杆来霸凌其他国家。”
德国《每日镜报》亦指责中国战狼外交。
换言之,中国总把自己形塑成受害者,西方则把中国视为霸凌者和帮凶,尤其是在民主与人权方面。缅甸军人政变后,中国不予谴责反而对政变者加持,和为在朝鲜半岛翻云覆雨的金家三代撑腰,无异助纣为虐。
现代外交都是以拓展本国利益、维护本国安全和尊严为终极目标。国家无论大小都以此为目的和方向。不过,美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一向有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种是具有道德原则的外交,如卡特总统所推动的人权外交即是此一典型,另一种则是只讲实力平衡、只谈权谋和强权政治,以及双边利益,老罗斯福、尼逊(加基辛格)是这种强权外交的代表人物。老罗斯福是美国史上第一个认为美国应成为世界强权的总统,他是个外交现实主义者,深信外交政策应积极追求国家利益,而非奠基于抽象的道德原则。
冷战时代,美苏两大集团对峙,也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尼逊在20世纪70年代打“中国牌”,联中抗苏。毛泽东则因面对苏联的威胁,配合尼逊的外交战略,祭起联美抗苏的的旗帜。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在新著《道德重要吗?从罗斯福到特朗普的总统与外交政策》(Do Morals Matter?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里提到,总统的职责就是促进国家利益,而重要的道德问题在于总统如何定义国家利益。
拜登新政府逐步 回归“人权外交”色彩
拜登上台后,新政府秉持的民主党传统的“人权外交”色彩正在逐步回归。
3月3日发表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明确指出,美国将捍卫民主、人权与人类尊严,包括香港、新疆与西藏等地。
另外,指南还提及,在许多领域,中国领导层寻求不公平的优势,采取侵略性与强迫作为,并破坏开放与稳定的国际体系核心规则与价值。
上个月,拜登接受有线电视新闻网专访时表明,美国必须为人权发声,并认为中国终须为侵犯人权承担后果。他解释说“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世界领导者。要获得这个称号并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只要他们从事的活动与基本人权背道而驰,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拜登的人权外交也瞄准沙特阿拉伯。上个月,拜登政府解密遭特朗普压下的中央情报局对沙特记者卡舒吉遇害案的调查报告,直指皇储萨拉赫批准谋杀了卡舒吉。拜登受访时说:“我们将追究他们侵犯人权的责任。”拜登说,如果沙特还想和美国打交道,就必须将此案视作侵犯人权并以相应方式处理。
说回新任国务卿布林肯身负重任。他访问了日韩,回程时于18日与国家安全顾问沙里文在阿拉斯加逗留,共同会见中国两位外交高官杨洁篪和王毅,但会前信号显示双方将针锋相对,坚持己见。(按:本文是在会谈前夕截稿)
白宫把这次会面当作中美关系确立基本规则和划定红线的机会。布林肯还特别强调“这不是一次战略对话,目前也无意进行一系列的后续接触”。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作出回应时说,这次会谈是应美方邀请举行的“高层战略对话”。
据英广中文网报道,杨洁篪2月初与布林肯通电话时曾要求“各自办好自己国家的事”,希望美国在香港、新疆、西藏等事务上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布林肯的回应则针锋相对,直接表示“美国将持续为人权及民主价值挺身而出,包括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避免错判形势历史重演
王毅也在本月初记者会上向拜登政府发出了一系列不要干涉中国内政的广泛警告,包括勿在台湾问题上“越线”“玩火”。
说到台湾,《华盛顿邮报》记者罗金最近在新书《天下大乱》(Chaos Under Heaven: Trump, Xi, and the Battl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里揭露,特朗普2016年与蔡英文通电话后,因被媒体痛骂愚蠢,甚至炮轰是“40年来最大错误”之后曾大发脾气,对台态度突然转冷,更承诺从此不再接台湾领导人的电话。
据称他在2019年曾私下告诉一名共和党参议员;“台湾和大陆的距离就像只有2英尺,我们则在8000英里之外,如果中国大陆攻台,我们将他 X X 无可奈何。”(“Taiwan is like two feet from China, We are eight thousand miles away. If they invade, there isn't a f**king thing we can do about it.”)
这本书这几天在台湾引发议论,如果传闻属实,肯定对当年为一通电话雀跃万分的蔡政府是一记沉重的耳光。
特朗普这段话让人想起1949年尾中共上台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950年初在华府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的一篇演说引发的后果,演说的重点是检讨美国对华政策,但艾奇逊不经意地透露了一句震撼世界的话。他说:“美国的防卫周边是从阿留申群岛延伸至日本,再到琉球……然后从琉球到菲律宾群岛。”弦外之音是韩国和台湾都不在美国的保护范围内。
五个月后,朝鲜军队大举突破三十八度线,入侵南方,韩战爆发,震动全球。
不少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认为艾奇逊的防卫周边演说(Perimeter Speech)是给平壤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开了绿燈,鼓舞了金日成的侵略野心。据中俄近年公布的档案及学者的研究报告,金日成出兵前曾征求斯大林的批准,斯大林认为美国不会出兵,并把这个判断告诉金日成和毛泽东,并逼迫中国参战助金一臂之力。
世上许许多多所谓“史上最具影响力名句”的语录集里,都收录了这篇改变世界的讲稿。这条韩战前美国的太平洋地区防线,就叫做“艾奇逊防线”。在有线电视播映的韩战纪录片中,偶尔还会看到艾奇逊当年用铅笔和咖啡杯摆出一条弧形列岛防线的历史性画面。
习近平上台后,北京一改邓小平定下的韬光养晦外交基调,会不会是对中国实力的错判,以为已经强大到可以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为中国争取最大的利益?它推出自己的“一带一路”大战略并在这个战略下成立了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被美国等认为是要另起炉灶改造国际体制,威胁它们的利益。
于是就有了新遏制战略vs战狼外交的“新冷战”。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赫夫鲍尔接受英广访问时说,中美已开启“第二次冷战”,战况可能会有起伏,比如拜登在言语上可能不会像特朗普那么激烈粗暴,但中美关系基本上已无可能回到小布什和奥巴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