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遗嘱库发布了《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是17周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其次就是证券基金。“微信遗嘱”人群中,20岁以下占27.40%;20-30岁占38.70%(《扬子晚报》3月20日)
在很多人眼里,订立遗嘱是处理身后事的关键一步,意涵与“死亡”息息相关。老人订立遗嘱,可以被理解;病人订立遗嘱,可以被理解;军人订立遗嘱,也可以被理解,因为他们相对接近死亡。可离死亡本应该最遥远的年轻人却订立遗嘱,着实让人纳闷。实际上,这不是对生死概念的玩笑化,而是理性看待生活的一种表现。
必须看到,2020年初至今,全世界范围都在经历人类史上的一场重大灾难——新冠疫情。所谓“生死无常”,天文数字的人口在疫情当中离世,让部分年轻人对死亡有了更深的感悟。不仅仅在国内,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短期内订立遗嘱的人群也有了爆发式增长。所以,国内年轻人订立遗嘱,不必奇怪。
要知道,订立遗嘱的过程可不简单,首先得思考自己有多少遗产,然后再思考遗产归谁所有。订立一份遗嘱,即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现今,遗产内容多元化,“虚拟遗产”成为90后关注的对象,想必有不少年轻人能从中发现自己并非毫无遗产,进而感受到生存的厚重。对生活的理性反思更多,消极心态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用极度理性的思维讨论“死亡”的概念,提出了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先知生,后知死,在生与死之间,寻求生命的最大意义。当代年轻人订立遗嘱,主要目的并非准备身后事,而是通过感受死亡,珍惜当下生命的美好。
当代年轻人背负着不小的生活压力,亟待释放。“自杀”“自残”“自我放逐”不可取,通过恰当地适合自己的方式寻找生活真谛,应当予以理解。提前订立遗嘱,或许就是部分年轻人慎重看待生死的个性化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