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倾向,评价指南提出,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3月18日《新华网》)
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评价一个学生好不好,从现实来看,几乎将升学当成了唯一的评价指标,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生,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升学指标就成为了中小学的紧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下达升学指标,则能够最大程度让学校健康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表示,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显然,好的教育不能被升学指标困死,好的学校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不然的话,学生和老师都得累死。好的教育也将远离我们。
学校和学校不一样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升学指标面前,许多学校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历史”,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旦将升学指标放在首位,学校的其他方面都得让道,甚至德育教育也只变成了打扫教室。有的学校连打扫卫生都要让家长帮忙了,原因是学生作业来不及做。教育变得如此狭窄,岂非最大的悲哀?
学校的升学指标从何而来?一方面是来自当地政府或明或暗的“指令”,有的地方政府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私下里,仍然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仍然会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另一方面是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如果学校是当地教育的“排头兵”,突然升学率降低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校长,其次是老师,都得挨批评,如果连续两年的升学指标下降,那么学校的声誉就下降许多了。笔者所在县城有两所初中是当地教育质量最好的。两所学校的升学率是差不多的,一旦一所学校这一年考得好些,那么新生家长就奔着这所学校去。因为现在初中招生是就近入学,入学的依据是房产证,有的家长在两所学校所在的学区都有房子,就看哪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就让孩子就读哪所学校。有的家长经济实力不够,只能将房子换来换去,其依据就是学校的升学率。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下达升学指标,要做到绝对屏蔽升学指标,要绝对不以任何形式泄露升学率,这样才能让学校安心,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这是给学校放下思想包袱,促使学校能够健康发展。学校健康发展了,学生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