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一张银行“彩礼贷”的宣传海报引起舆论关注。这张海报的宣传语上写着“九江银行彩礼贷: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该产品最高可贷30万元,年利率低至4.9%。(3月17日《新快报》)
一直以来,在男婚女嫁的婚姻关系中,“彩礼”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坎”。尤其是近年来,“彩礼”更是水涨船高,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高达上百万元之多。一些青年人为了高额的“彩礼”不得不硬着头皮东借西凑,有的甚至以“高息”向他人“贷款”。也有一些青年人因为难以承受高额的“彩礼”而不得不选择“退婚”,甚至“终身不婚”。可以说,“彩礼”是横亘在男女青年婚姻面前的一块“绊脚石”,已饱受社会“诟病”。
虽然各地各级政府,包括社区、村两委,为了提倡“新婚恋观”,纷纷给彩礼“设限”,有的规定“彩礼”不超过十万元,有的甚至建议“无彩礼”婚姻,但规定归规定,建议归建议,“彩礼”依然是摆在待婚青年面前的一道“坎”。
在此背景之下,九江银行适时推出“彩礼贷”,这无疑是帮助不少青年人解了“燃眉之急”。一方面,该家银行推出的这款“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元,而且年利率低至4.9%,这样的“贷款”显然不算“高息”贷款,一般的人都能承受这样的贷款。可以说,银行不存在借机“大赚一笔”。另一方面,有了这份不算“高息”的贷款,许多急需“彩礼钱”的待婚青年,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份“彩礼贷”解决“彩礼难”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搬走横亘在男女青年婚姻面前的这块“绊脚石”,从而顺顺利利地走进婚姻殿堂,完成人生的“婚姻大事”。
虽然这家银行一推出这款“彩礼贷”,就遭到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指责和炮轰,有的说,这是助长社会不良风气,有的说,这是对陋习的变相纵容,但笔者以为,在“彩礼婚姻”还没有完全被消除的背景下,银行的“彩礼贷”显然是社会的一种必然产物,“需求即是合理”,怎么它的“出现”就成了“众矢之的”了呢?
其实,众多网友对银行“彩礼贷”的反对、指责和炮轰,正是说明了我们很多青年人对“彩礼婚姻”陋习的痛恨和无奈。而真正要让“彩礼婚姻”变为“无彩礼婚姻”,这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而为,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宣传和引导,又需要制度层面的约束和规范。只有通过宣传和引导,以及制度约束和规范,让“无彩礼婚姻”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那银行自然也就没必要再推“彩礼贷”了。当然,在“无彩礼婚姻”的现实背景下,银行即使推出“彩礼贷”,也会“无人问津”。
因此,笔者以为,银行“彩礼贷”不应成“众矢之的”。相反,在当前“彩礼婚姻”的社会现实下,倒是应该感谢银行的“彩礼贷”,毕竟这能帮助不少青年人解决“彩礼”这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