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安全措施,如在餐馆用餐,茶水未上桌之前,还不能把口罩摘下,看似反应过度,或流于形式,却又带着必要的提醒……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日前接受凤凰网专访时,以新、港两地人民的“爱国精神”相比,指出香港要培养爱国者就须要解决民生问题,而不是靠爱国口号。他说,由于新加坡让老百姓都拥有组屋,成为新加坡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也就爱国了。
住房问题是香港“治港者”一本难念的经,他们也明白,住房问题不解决,港人对香港很难有归属感,对国家更加难有认同感。
在解决住房问题上,香港学不到新加坡,因为新加坡有个李光耀,也因为新加坡是个独立国家。新加坡一独立建国,李光耀便实施一套“劫富济贫”色彩浓厚的土地征用政策。他了解到,天然资源一无所有的弹丸小国,凭什么叫人爱它?有才干有本事的人迟早会“择良木而栖”,随时移民到天地更广的地方。叫人牵肠挂肚的,不就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
为不同阶层的国人提供住房,等于维护老百姓的基本人权,但新加坡政府不把人权挂在嘴边;这是新加坡式社会主义的核心,新加坡政府也从不谈“主义”。
本月初,国会拨款委员会在辩论国家发展部的预算时,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宣布,政府将设计和推出新住房模式,确保日后在黄金地段兴建的组屋,保持其包容性和“可负担”,“让不同背景的新加坡人可以在一起生活和来往”。
在黄金地段建组屋,俨然是新加坡式社会主义的加强版。
在香港,若说在风水宝地建廉价公屋,简直是开玩笑。这不可能在香港发生,因为动了房地产商的乳酪。
在1977年至1987年任美国众议院议长的奥尼尔,说过一句经常被后人引用的金句:“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is local),地方政治就是民生,民生问题解决了,就为社会稳定打好基础。
社会稳定和社会团结互为因果,是培养爱国精神的必须条件,动荡与分裂的社会激发不起人们的爱国热情。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是新加坡人爱国精神的支柱;国民服役制度则有助于巩固国人的爱国精神。
建国以来,我国几乎每一个10年都会遭遇或大或小的挫折,冠病疫情是历来最严重的危机,给新加坡的生存韧力(resilience)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疫后的复苏,不是庆祝舞会的开始,恢复中的社会活动都是在试验,一些安全措施,如在餐馆用餐,茶水未上桌之前,还不能把口罩摘下,看似反应过度,或流于形式,却又带着必要的提醒:生活还未完全正常,不要得意忘形!
一周前,到大会堂音乐厅出席本地作曲家李煜传作品专场演唱会,第一项独唱节目结束,歌手进去之后,便有女工拿着拖把出来在歌手站过的地方拖抹几下。起初还以为可能出了什么状况,难道舞台上方竟然有滴水问题?
当第二个歌唱节目之后,女工又拿着拖把出场,才猛然醒悟这应该是台上安全消毒动作,是疫后恢复的标准作业。该场演唱会,出场率最高的是拿着拖把的女工。
这种疫后的“怕输”现象,看来有点滑稽,有点煞风景,但没有人笑出声来,观众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安全复工是件严肃的事。
这一年多来,发生了多起旅居本地的西方人因违反限制令而被处罚,有的甚至失去工作被遣送回老家的事件。外人跟本地人一样,任何犯法违规都必须面对法律后果,这是新加坡一贯坚定捍卫的法治精神。因此,这些事件国人习以为常。
但近日在朋友的饭局上,一位旅居新加坡多年的台湾人却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就是新加坡与众不同之处。他说,在台湾,洋人触犯了条规,有时会从轻发落,就因为他们是洋人。
从去年3月推出“合力追踪”应用,到今天的安全恢复经济和社会活动,这期间各种科技研发和应变措施有点“层出不穷”的势头。最新的科技成果,是由本地两家科技公司研发的腕带式设备和应用(名为Safe Event平台),供会展活动追踪出席者的活动范围和体温。
新加坡正以三分兴奋七分战战兢兢,展望今年8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到来。到时本地还会出现什么更新奇的追踪神器,我们且拭目以待。
疫情中的新加坡一直处于积极应变的动态中,政府眼明手快,去年中便抢先订购疫苗,我们因此成为亚洲第一个取得辉瑞疫苗供应的国家,不少人为此感到自豪,心中又多了几分爱国热情。
3月11日,发表了一位刚打了冠病疫苗针的读者的心声,从上网登记“不到18小时”便顺利完成接种疫苗,该读者把这段经历细细道来,最后说:“我当天感觉到身为新加坡人的幸福。我们的效率真是一流……我除了在现场说了几次谢谢之外,也希望通过报端再一次给他们点赞。”其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接种疫苗能够诱发爱国情绪,这种“副作用”肯定是制药商万万预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