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兰真的懂中国吗?-中国讯息网

吴若兰真的懂中国吗?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3-11 20:42:36

一度很受中国网民欢迎的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Wilson)踩雷了。一篇涉外媒在华境遇的文章使她成为众矢之的,不仅被中国外交部召见批评、被中国媒体轮番抨击,就连昔日在她微博号上留下的诸多赞许与鼓励,如今也被一条条愤怒的质问与辱骂覆盖。

被称赞亲民接地气的吴若兰,到底在文章中说了什么,致使她被网民指骂为“无耻虚伪之徒”?热爱中华文化、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吴若兰被称为“中国通”,但她真的懂中国吗?

吴若兰何许人也

1970年出生的吴若兰曾是名律师。她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唐宁学院,主修法律,获硕士学位后从中殿律师学院取得执业大律师资格,还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过,主修欧共体法律。1995年,25岁的吴若兰进入英国外交部,正式开启外交生涯。那年9月,她出任东欧司事务组主任。

1996年9月至翌年9月,吴若兰到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全职普通话培训,结业后获委任为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参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的余下工作。小组2000年1月解散后,她继续参与香港事务,至同年9月卸任。

英国外交部在2012年3月宣布,吴若兰将接替奚安竹出任第六任英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她当时对获得委任表示深感荣幸,并对自己15年后能够再次接触香港事务,以及对香港得以落实“一国两制”,深表欣慰。她在同年10月3日抵港履新,是历来首位出任驻港总领事的女性。

吴若兰2016年回国后于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出任欧洲司司长,至2019年7月卸任。2020年9月,吴若兰回到了她学习普通话的北京。这一次,她的身份是第13任英国驻华大使,也是第二位出任该职务的女性。

尽管近年担任英国高级外交职务的女性人数稳步上升,但能获得大使职务的女性仍然凤毛麟角。因此,吴若兰算得上是突破职场天花板的佼佼者。

社交媒体上的“中国通”

担任英国驻华大使后,公众视野中的吴若兰常在网上展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网民的友好,以亲和力、接地气著称。

她常在自己的微博账号发布视频日记(vlog),全程使用中文。吴若兰到北京履新之时就开始发布视频,刚履新的她毫不掩饰对北京城市变化的感慨:“变大了,变绿了。”前往酒店途中,吴若兰惊叹:“我不认识这座城市(了),和20年前完全不一样。”她甚至称自己是“回”到中国。

吴若兰将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娓娓道来,言语中充满真诚,不少中国网民被她的“接地气”感染,留言欢迎她的到来。14天隔离结束后,吴若兰访问了重庆、西安、上海等多个城市。吃山城火锅时,吴若兰知道自己要中辣、油碟,搭配干煸四季豆、红糖糍粑和担担面;到了西安,她知道肉夹馍和“biangbiang面”一定要尝;在福州文庙接受“考试”,“有教无类”这些成语她也能解释得透彻。

去年底,吴若兰来到武汉,并在vlog中感慨道:“武汉人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时刻,现在人们都在享受自由的生活,我知道这非常不容易。”在接受采访时,吴若兰称赞武汉医护人员的用心,并呼吁全球加强合作。

用视频日记和回复评论的方式与中国网民互动,吴若兰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赞扬与极强好奇心,一度成为驻华大使中的“网红”。中国不少网民甚至认为她能缓和近年冰封的中英关系。

让中国网民“粉转黑”的文章

不料,3月2日,吴若兰于英国驻华使馆公众号发表一篇题为《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的文章,顷刻间使不少支持她的中国网民“粉转黑”(从粉丝转向对立面)。

不足2000字的文章以英国公民撤离武汉一周年开头,说当初英国媒体就英国政府撤侨安排不够妥当提出了问题,指出“外国媒体在中国的行为是独立的,对本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行为都进行了监督”,并呼吁中国给予外媒多一点空间。

文章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以英媒批判英政府的往例,夸赞西方式直言的成果,希望西方媒体的报道方式也能获得中国接受。

吴若兰在文中指出,《中国日报》曾称外国媒体为“憎恨中国者”,又引述《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另一篇文章中呼吁“中国应多开放言路,鼓励、宽容建设性批评”来支持她的观点。

当天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此事时说,中国一直对包括英国媒体在内的外国记者赴华报道持开放和欢迎态度,为外国记者在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中国反对的是借新闻自由炮制假新闻和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吴若兰的文章很快被屏蔽,有网民认为是受到太多读者举报,系统自动限流。

胡锡进随即发长文批评吴若兰对新闻自由的阐述过于简单,掩盖甚至扭曲了媒体与现实的真实关系。《中国日报》也驳斥称,吴若兰错误地引用了该报报道,称他们所说的“憎恨中国者”其实指代的是热衷于诽谤中国的人,而不是吴若兰理解的外国媒体。

其他媒体也蜂拥而上,痛批吴若兰的文章偷换概念、充满偏见谬误、“日不落帝国”回光返照等等。有些也举英国广播公司(BBC)对中国的不实报道的例子,用以“打脸”吴若兰。

中国外交部欧洲司负责人昨天(9日)更召见吴若兰,就其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署名文章提出严正交涉。外交部批评吴若兰的文章通篇充斥着“教师爷”式的傲慢和意识形态的偏见,颠倒黑白、操弄双标,这一做法同外交人员身份及外交机构职能严重不符,文章一经发出就引起中国公众的普遍不满,受到强烈批评。

吴若兰当天在推特发文说:“我捍卫我文章(的观点)。毫无疑问,即将离任的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也信守他那170多篇可以自由刊登在英国主流媒体上的文章。”

有不少中国网民曾在吴若兰的微博账号上留言赞扬、鼓励她,如今却充斥着批评与谩骂。一名网民留言说:“一个没落的国家,请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在其它国家指手画脚。”另一名说:“说一套做一套,什么玩意。”甚至还有人对她人身攻击:“吴若兰——虚伪的小人,在微博里扮演优雅,友好,在推特等外网抹黑中国,这就是英国狗的虚伪。”

吴若兰真的懂中国吗?

吴若兰的文章并非即兴之作,而显然是对西方媒体——尤其是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期在中国所受到的批评与压力作出回应。

BBC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其触角无远弗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媒体与传播系教授、传媒智库Polis创办人查理·贝克特去年2月曾在一个访问中形容,作为公共媒体的BBC,增强了英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BBC可能是仅次于英国女王之后第二大英国品牌”。

但这个金字招牌近日却因为有关中国的报道而蒙尘了。

今年2月4日和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先后批驳了BBC对两名声称见证新疆再教育营中对女性“暴力侵害”的女子的采访,并拿出证据,说明这两名女子是在对媒体撒谎。

今年初,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重返武汉》,也被中国网民发现,纪录片尽管出自同一个制作团队,英文版(原版)画面暗淡,中文版则亮度正常,制作团队被指刻意使用“阴间滤镜”,在英文版展示一个死气沉沉的中国。

当然,中国和西方媒体的关系,近年越来越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就有多名美国记者、澳大利亚记者在中美、中澳争端下,被驱逐、续签证被拒、被约谈后而被迫离开中国,还有在外媒驻华记者站工作的中国公民,被国安机关以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罪拘留。

吴若兰的文章因此可被视为是一种政治表态,同时也为西方媒体发声。

香港01一篇评论写道,吴若兰大的文章只提中国驱逐西方记者,不提美国驱逐中国记者,有后果无前因。行文方式与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如出一辙,只不过语气稍显和缓,言下之意也不难猜测,看在曾经支持她的中国粉丝眼中,不免失望,“原来亲和力只是面具,西方世界精英表现出对中国的喜爱,是师长对学生的‘慈爱’,一旦学生表现不佳,老师就该冷面训诫。”

分析认为,“中国通”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翻越意识形态的藩篱。正如一个外国人即便会说中文、在社交媒体上对中国释放善意,“就像吴若兰,对于中国文化细微之处的喜爱应该不假,也颇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一旦切换到了另一种场景,上升到价值判断的时候,他们依旧遵循着固有路径,自动屏蔽部分看到的听到的事实”。

作为英国驻华大使, 吴若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无关懂不懂中国。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吴若兰真的懂中国吗?”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