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隐喻与意义-中国讯息网

时代的隐喻与意义

作者:陈迎竹 阅读量:13211136 发布时间:2021-03-07 13:42:39

无论防疫行动下的人生或隐喻意义下的政治,最大的问题倒不是染病的风险,而是意义的丧失。

史上罕见的冠病疫情或许接近尾声,一些饱含隐喻的小新闻却不免引人遐想。

戴口罩与保持距离向来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式,这在习惯戴口罩的日本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日本官方公布的年度死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的全国死亡人数,与上一年度相比减少了1万8000人,是10年来的一次逆转。以去年5月份的各种死因为例,呼吸道相关的疾病死亡人数降幅最大,其中流感和肺炎的死亡人数都减少。而因为出行的人少了很多,交通意外死亡人数也降低。

纯粹从保全生命的科学角度来看,一切能有效阻绝病毒传播的手段,都值得采用。但这一现象其实具备某种政治哲学上的隐喻。

人人戴口罩、大规模减少社交互动、限制出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当人与人的接触减少,会影响信任感的建立,这对于极权统治者是最佳状态。

缅甸军政府在兵变后第一个动作包括切断互联网,就是把人民思想的沟通交流视为病毒传播,必须阻绝。这是所有极权倾向的统治者一定要做的步骤。人民的自由表达、信息传播,尤其是通过高效的网络工具,对有意施行独裁专制统治的政权来说,是最大的挑战,也充满不确定性。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虽然遗臭万年,但作为成功的极权主义宣传大师,他的手段至今仍为独裁者所奉行,包括禁书烧书、控制信息与文化艺术、操纵舆论思想等等。

缅甸这类开放不久的国度,要回到锁国禁绝信息流传出去,关门打孩子,并非不可能,但军政府的统治技术恐怕还不够纯熟。因此我们还能看到那么多消息和照片、影片。缅甸人民持续的聚集、串联,坚持诉求,引发国际关注,是政权产生危机感的主要原因。

对统治者而言,自由流通的信息就像一群不戴口罩的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很可能就把某种“思想病毒”传播给大家。“思想病毒”和真的病毒一样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防不胜防,有了互联网工具,这种传播更加难以捉摸。只有在人的行动都被隔离、限制,减少讲话沟通的情况下,统治者才能睡好觉。会这样做的统治者,都因其统治合法性存疑,唯有通过把人民当病毒来防范,才能维持局面稳定,延续统治。

阻断了病毒传播,当然对疫情控制就会立竿见影,然而这场疫情持续时间太长,倒出现另一个现象。前述本地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从月初800多起增加到月底的1400多起,是九个月来的新高。疫情放缓让人更放心互动、出行,于是增加感染机会。这引发一个思考:阻断病毒的长时间,会不会同时削弱人们的免疫力?这牵涉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这场疫情的措施并没有长到足以改变人的体质。但如果某些措施,例如戴口罩、保持距离一直持续下去,人们像过去一样偶尔会在朋友圈、工作圈、社交圈感染病毒的机会大幅降低,长期以后,免疫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人体的变化要临床验证,政治上的变化却有很多历史为依据。意识形态或社会思维过度一致的社会,大多是因为权力的压制或长期的文化惯性,也就是在同一个口罩保护下,隔绝了不同的思维冲击,而一旦必须面对,却往往缺乏免疫力,不知所措。如果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应对解药,往往就要诉诸强权加以阻断。当代很多共产主义国家在走投无路之后都选择开放国门,就证明“水至清则无鱼”,天下没有纯粹而干净的政治生态。更何况,专制国家的统治集团要求纯净的政治,从来都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理想,纯属垄断国家资源鲸吞蚕食的权力欲。

承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是人体变得茁壮的生存本能,也是人类集体汰弱留强的关键。今日医学水平远远超越任何时代,正因为过去的人类在数不清的大瘟疫中存活下来,才有达到医学高峰的机会。然而在保护健康的同时,如何确保身体免疫力不因过度保护而退化,是一种智慧。闽南话说“垃圾呷垃圾大”,正是古老智慧,意即古时候小孩不讲究卫生的饮食,反而让自己免疫力变好,不容易生病。

这何尝不也是对待国家的一种隐喻?政权若为了稳固而肃清异议,轻则朝野不敢妄动,创意无从诞生,重则敌意潜伏滋生,伺机而动,国无宁日;反之众声喧哗的国家,只要朝野能认定一个框架和尺度,周旋其中,不打烂仗,未始不能良性竞争。同理,一国国民若处处受到保护,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对时局变迁毫无警惕能力,既无意志提升能力,也无能力养活和保护自己,就未免像无菌实验室里的物种,禁不起病毒的侵袭。

然而无论防疫行动下的人生或隐喻意义下的政治,最大的问题倒不是染病的风险,而是意义的丧失。一个没有旅人的街道,和找不到读者的书籍,同样孤独;就像不容置疑的政治,绝对伟大的领袖,永远需要人们提供意义的答案。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时代的隐喻与意义”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