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农历新年,眨眼即结束。除了和家人吃美食聊天的欢聚时光,让我颇为回味的,竟是连日午觉和泡温泉。在冠病疫情管控的各种限制下,今年过节从简,这倒给予人们喘息与休息的时间;身边不少朋友也多次表示:简单过节真的也不错。
疫情让人们习惯“保持距离”过日子,过节方式的调整,似乎加快了传统节庆习俗流失的步伐。近日韩国一项非官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上班族认为,春节不意味着一定要和家人聚在一起;也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觉得,类似春节的连休公假是“最能充电的日子”。高压的韩国社会,尤其是年轻的群体,看来已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
年俗等习俗,普遍被看作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而增增减减的“特定日子的特定活动”。旧习俗消失,新习俗即会形成。例如以往除夕放鞭炮迎新,后来变成聚在电视机前看新春倒数节目。有民俗专家指出,形式的改变,不等于习俗的价值也变味,传统意义如“团圆”,能以各种形式传承下去。
不过,全球在历经这场不亚于世界大战的疫情打击之后,除了国家经济、生活方式等的变革,传统习俗相信也难逃一轮更快速的“淘汰”,其中的价值观亦难免随之式微。
传统习俗与文化艺术,在现今社会或有类似命运——须先温饱肚子,才能谈传承。然而不同的是,文化艺术在科技的辅助下,能开辟另一道线上求存途径,但传统年俗如守岁、初一吃年糕、串门子拜年等,没有太直接的利益关系,在新常态的新生活规律下,更显得可有可无。再者,年轻一代的思想更开阔,也更崇尚自由,觉得老旧的仪式感古板、麻烦,习俗能免则免,年味变淡,尝了也无感,何来心思谈传承?
冠病战役还会持续多久,没人能预测;新加坡经济复苏受国内外因素影响,长路漫漫。我国后冠病时代的简约版过节方式,若再持续个一两年,或就成为未来的“新传统”。即便各个传统节日有望恢复到以往的气氛,习俗逐年减少的光景,似乎也不难想象。
我并非悲观,而是务实地正视眼前景象与做最坏的预测。各所会馆与民间团体多年来在传承与延续华族传统文化方面努力不竭,校园的种族和谐日等活动也助攻不少,不过后冠病时代人们的生活重心与思想观念处于转变中,调整现有方案的频率或许必须加快,以维持传统习俗的脉搏。而年轻一辈的我们,可以做的,也许就是在过年过节时,或多或少地“传统一下”,千万别把节日假期当作休息日来过。
韩国友人过年时给我发的短信里难掩兴奋,说家里今年春节祭祖供品大幅减少,她一早就把东西都准备好了。现在回想与她的对话发现,简化繁琐习俗或惹来长辈的唠叨,但绝对有助于增加年轻人对习俗的好感,让传统可以走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