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环保的狭隘认知无限放大,漠视了国家社会在人口老龄化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把所有土地开发或建设都视为是对绿色环境与自然生态的侵占而争论不休,无助可持续发展。
瑞典知名跨国品牌宜家,今年1月通过它的投资子公司Ingka Group购买美国佐治亚州一片1.1万英亩的树林,确保树林和它的多样性生态能受保护,不能分割小地块砍伐和开发,为保育地球做出贡献。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时报道,Ingka自2014年以来已在美国和欧洲多地购买61万6000英亩的类似树林,以落实和扩大其“负责任的森林管理”的信念,认为这有助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宜家对产品材料“绝不选用非法砍伐的木材以及来自原始天然森林的木材”的承诺。
路透社上周报道,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已把馆内约10万件艺术品,搬到巴黎以北190公里外的卢浮宫珍藏保护中心,一大原因是为避开气候变化带来的大水泛滥威胁。
卢浮宫位于塞纳河附近,这美丽的河景区近年不时受暴雨造成的河水水位暴涨影响,本月初塞纳河就再遇暴雨大水,卢浮宫人员得把一些艺术品移往高处。卢浮宫希望到今年6月,总计25万件须保护的艺术品已在新家安顿,不必再受热浪和水患威胁之忧。
气候变化会加剧热浪、旱灾、暴雨等自然灾害,并导致海平面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看似还远却已在年年逼近人类的危机,让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议题日益受国家和民众重视,尤其是年轻人,日后最直接受影响的是他们和他们的子女。
联合国今年1月底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气候暖化是亟须解决的全球危机,而年轻人就比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辈更关注这一问题。这项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牛津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访问了来自50个国家的逾120万名民众,整体而言有64%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紧急危机”。其中以18岁以下受访者比率最高,达69%;36岁至59岁群体为66%;60岁以上者略低于60%。
小岛国居民对气候问题最为担忧,有75%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危机,其次为高收入国家(72%)、中等收入国家(62%),最不发达国家虽是最低也仍有58%。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人们期望担忧能化为行动,在能源、经济、交通、农业与粮食、保护人类和大自然这六大领域上,四项跟气候有关的政策获最多支持,包括大自然和土地的保护(54%),增加对再生能源的使用(53%),推动环保农耕法(52%),以及投资更多在绿色企业和相关工作上(50%)。对于推展以摄取植物性食材为主要饮食来源的植物性饮食方式,支持的只有30%。
这样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不只是个警惕或口号,而是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广泛认知和行动意愿。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大企业,在业务方针上采纳ESG原则(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原则,重视企业在投资和业务发展与经营上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下人类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绿色消费正形成一种趋势。企业对ESG的投入可增加公司的公信力和形象,也可增进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需要的国际社会和企业社会合作,被视为是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正义、环境关怀的三赢办法。
本地房地产发展商和企业这些年来走绿色建筑和节能的经营方式也更见成气候。政府最近发布的2030绿色发展蓝图,更是从政策和措施上为企业指引了绿色经济的方向和机遇,是可预见的新增长领域。
环保的确并非只是保留或创造更多花木的绿色环境,可持续发展更讲求的是人类在生活与商业作息上如何减碳、减少资源浪费和减少对资源的无限挖取,进而也减少制造垃圾和更妥善清理垃圾等。随着电商领域的兴起,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以免消耗材料与资源,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如果我们对环保的认知只是在大自然和绿地的保护,忽略了我们在生活和商业作息与发展上对环境的破坏,是见树不见林。
更糟的是,把对环保的狭隘认知无限放大,漠视了国家社会在人口老龄化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把所有土地开发或建设都视为是对绿色环境与自然生态的侵占而争论不休,无助可持续发展。任何关注与诉求还是重在平衡,走向极端漠视其他方面或其他群体的更迫切需要,同样是制造社会不公。
例如在日本和韩国,公民社会在热烈讨论的是自己的城市是否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在为这方面的需要投入资源时,又要如何兼顾应对气候变化或未来大流行病的防范需要。这些都是各国的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建设等方面需要跨领域思考与做相应部署的工作。
最近发生的克兰芝林地被错误清理事件,涉及的各方都在做彻底检讨而后要做必要提升改进,部长星期五在国会里针对议员询问做进一步澄清和陈述政策立场时,也透露了许多现有对绿地开发与树林保护的各种措施,以及在决定拨地供建设前的各种咨询和考虑,这些都值得作为有关地段或社区发展的记录,甚至是社区或机构发展史的一部分。
这有助关注这些发展的各方了解其中的政策思考、取舍的衡量,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并在多元诉求中不断取得更大认知与共识,让环保意识和行动的本身,也是可持续和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