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詹明信曾说过,在后现代的世界里,预告片已经取代了电影。
可不是?不得不承认,有些电影预告片,剪得比完整版好看。小说家黄锦树不也说过,短篇小说可以处理的,为什么要弄成长篇?挪用鲸向海的诗句,就是“每天都在膨胀”。
有时候贪心,为节省时间,把新片的预告都看了一遍,再不然就上网找那些“五分钟简介电影”的网红,听他们过一遍。久而久之,大概就会变成英培安小说《画室》里那个沽名钓誉的叶超群,“他对名著与经典的认识,多半是从简介来的”。
詹明信的描述如今又有了新的发展。
我越发觉得,自己花时间浏览网飞、YouTube等平台的时间,真正取代了电影。这个遭瘟的农历年,不似以往,在家的时间长了,心血来潮想看部电影,浏览半天就是无从选择,最后关机睡觉。串流的年代,如果没有目标,还是不要随便浏览的好,它只会让迷茫的人更加迷茫。
上电影院,院线上映的就那几部片子,比如五选一,不算太难。有时不小心选到烂片,因为花了钱买票,有了某种“承诺”,硬着头皮还是会把戏看完,走出来,逼着自己收获“可恶,我大过年选了部烂片”的特殊经验。
当然仔细反省起来,并不是因为得到了自由而迷茫,而是上电影院原是充满目的性的一件事,也是一种仪式:不盛装,至少也要出门,要离开现有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
回到串流平台,这新兴媒介的背后,是当今社交媒体时代广泛使用的演算法则。智能系统根据用户平日的选择推荐,你以为你拥有了选择自由,但事实上这是种投其所好的客制化服务。系统就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收集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这就是哈佛大学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所谓的监控资本主义:科技财阀正通过这些平台,潜移默化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从中谋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幸运的是,这还不至于是专制主义,我们经常还是可以在社交媒体看到反社交媒体的信息。反讽的是,只要你多看这些反社交媒体的东西,智能系统还是会把相关的内容推送给你。
比如网飞去年放映的电影《监控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就力图警告,监控资本主义如何导致个人心理危机(比如过分在意社交媒体上的评论、网友的互动)、资讯封闭(一切都小圈子化),更甚至形成极端主义思想。
现在连爱情都是监控资本主义在牵线,它们总在你的社交媒体墙上制造“不经意出现”的假象,把你最近点赞过的某人的一举一动,推送到显著的位子,让你以为缘分到了。
当然有些事情还是不变的,网络时代的月老,跟庙里的月老差不多,它要你离不开它,才能香火不断。
为了不让系统轻易看穿,电影里专家建议,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自己输入自己做主,不要偷懒点击系统的自动完成条目。我们现在已经忘记如何写字了,再过不久恐怕就连拼音也不行了。
我在想,或许还可以反其道而行,多看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多读一些相反的意见,让智能系统混淆,也许真能破解监控资本主义的读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