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2月15日言论版香港天大研究院研究员李江胜的文章《新媒体塑造政治认同》,想就本身微薄经验,指出一条基本道理:无论新媒体或旧媒体,要赢取受众,长生永存,首要条件就是它的公信力。
李文的开题是这样的:“特朗普上个月通过社交媒体号召支持者聚集华盛顿,抗议选举结果,最终演变成攻占美国国会大厦的暴动。随后特朗普的推特账号被永久封禁,已然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由此推论,文中所指的“新媒体”是推特,或像推特那样的高科技社交平台。而“政治认同”则暗喻特朗普通过新媒体所宣导的“抗议选举结果”。指他煽动支持者在华府酿成暴动,导致封号。“政治认同”这里是个贬义词,与近日民主党通过参众两院,意想二度弹劾特朗普的“控状”不谋而合。
刚好此案于2月13日在参议院表决,“煽动罪名不成立特朗普二度逃过弹劾”。这则新闻可以用来验证“控状”的可信度,同时检测媒体的公信能力。
应当说明,特朗普煽动罪名不成立,是因为参议院没达到宪法规定三分之二“有罪”票数。投票时,除50名民主党参议员一致投“有罪”外,另有七名共和党人倒戈,故成57比43的结果。能够阻遏共和党倒戈人数达到17人,达成三分之二的“罪成”结果,不得不归功于特朗普律师团队五天来呈堂供证的努力。
从漏网渠道得到的信息,可以观察到特朗普律师团队赖以获胜的因素,主要就出自公信力的彰显。他们向参议员证明,弹劾案中民主党提出的证供,几乎全部来自听说、传闻,或者干脆引述自“主流媒体”。而法律界的铁律就是,道听途说不能作为证据。
聆讯中途,特朗普律师在堂上播放一则13分钟视频,揭发众议院弹劾经理对呈堂证据动了“手脚”。其中最有力的一个例子,是经理把特朗普1月6日针对国会大厦万民聚会的演说拦腰切断,然后断章取义。当特朗普说了“我们将走下去,我将和你们在一起”之后,影像便突然转向群众场面,接着插入所谓的暴力镜头。
辩护律师在弹劾视频的右方放出特朗普演说全程,借以对照。他们说,控方如此炮制证据,结果是特朗普讲话原意受到惊人的扭曲。使得“群众为什么到首都游行”的理由,无法得到解释。人们对于杜绝选举舞弊、维护宪法的诉求,完全被切除。特朗普当天呼吁群众“以和平与爱国方式,让国会听到你们的声音”的信息,完全消失。
众议院弹劾经理曾抓住特朗普口中的“如果你不奋战到底,你将永远失去国家”一语,定性为煽动。辩护律师说,(奋战)这类词语,是千百年来惯用的政治用词。他们也放出视频显示,拜登曾说人们应把特朗普拉到健身房后面揍他一顿,大家也没当它回事。
律师范德文(Michael van der Veen)在总结陈词时说,“我来自费城,在当地,一旦你被发现对证据动了手脚,这个案子就已了结。现在你被发现对证据动了手脚,此案自当结束。”
据悉民主党还心有不甘,要传唤他们准备好的七个证人给特朗普落罪,但特朗普辩护团队则以字条显示,我方到目前为止已有302人准备作证,要进行证人战就放马过来吧。结果判如上述。
顺道一提,要是参议院没有当机立断,这个历史性的对总统二度弹劾很可能会旷日持久,重演特朗普2016年当选之后,民主党对他掀起的“通俄门”弹劾。该弹劾案共动用了近4000万美元,历时三年,特朗普被判无罪。这当然引起了纳税人的不满。弹劾方在政治上到底得分还是失分,不讲自明。
现在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特朗普自担任总统一职以来,便面对“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抵制,逼得他以@realdonaldtrump的账号,在推特上向民众亲自颁布“真信息”。2020大选以来,“主流媒体”和高科技公司更进一步,担当起选举“记分员”和过滤挺特朗普信息的“网管”。这回推特永久封禁了特朗普账号,其实是最后的落井下石,指特朗普煽起暴动,只是借口而已。
媒体专家说,即使有这样的借口,由社交平台进行对内容的审核,对标榜言论自由的美国无疑是一项讽刺。随着第二次特朗普弹劾案闹剧的落幕,大家也看清对特朗普的“煽动”指控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随着弹劾案的结束,李先生文章所指“新媒体塑造政治认同”的立论,至少在特朗普身上已站不住脚。但从中国国安法在香港实施的背景,不难看出李文的立论其实有一种“审查”和“网管”的作用。即发出警告,认为香港的媒体有着塑造贬义性的“政治认同”作用。这对香港的言论自由,对香港“一国两制”的宣示,是好是坏,值得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