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经营鲜花店的张杰(25岁)今年生平首次没有返回山东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留守北京就地过年是因冠病疫情迫不得已,他也干脆趁节庆日开店多挣点钱。
每逢农历新年,中国民众都不远千里回家团圆,冠病改变了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习俗。和张杰一样就地过年的人为数不少,据中国央视新闻5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逾七成的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
很多民众为避免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疫情传播风险,决定听从政府的呼吁就地过年,也有人不愿受累于往返城乡的重重限制,宁愿留在工作的城市,过一个与往年不一样的春节。
来京打拼四年的张杰告诉《联合早报》,往年他都在除夕之前赶回济南,与父母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今年选择就地过年,除了响应政府号召外,也是因为不想错过2月14日情人节,花店生意的旺季。
张杰的花店位于朝阳门商圈的地下室,20多平米的空间堆满了当天凌晨采购的鲜花。image.png
“以往回家过年,都会给父母些钱,三万,五万的,”他一边手不停歇地拆分,包装花束,一边诉说去年生意的不易。“2019年下半年花店刚开张不久,就赶上了疫情,去年忙了一整年,几乎都没挣到钱。”
去年鲜花生意不景气,牛年伊始,就地过年的人明显增多,北京不再上演“空城计”,这给张杰的鲜花店带来生财的好时机。他准备大年初一一早,就去十公里外的批发市场多进些鲜花,“今年鲜花应该会好卖,一定会有赚钱,”他颇有信心地说。
就地过年给鲜花店带来商机,快递公司也因持续增长的网购需求而喊出过年不打烊的口号。六年前从江西婺源来京做快递的小程(27岁)告诉本报,公司在春节期间继续营业,今年也是他第一次留京过年、打工。
小程说,因为有好些快递员选择返乡,于是老板把回乡快递员的单子分派给就地过年的员工,每单多给0.2元(人民币,约合0.04新元)。这意味着,多送100单,可获得20元的额外提成。
小程和小伙伴们都认为这奖励太微薄,但失望之余,还是体谅老板的难处。“有活干总是好的,老板自己也要送货”。他也宽慰自己说:“毕竟今年情况特殊,一次不回家也没什么,好在还有钱可以挣。”
小程也坦言,如果回乡不用隔离,反复测核酸等繁琐手续,他“特别想回老家过年”。
image.png
以往返乡过年时,与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成了他就地过年时最开心的回忆:“每年家里都会杀猪,家养的猪肉味道很香,跟超市买的不一样......”
除了可以吃上可口丰盛的年夜饭外,最令他期待的是回乡完成人生大事——找对象。他有些腼腆地说,27岁在婺源当地已经是“年龄很大了,早就该娶妻生子了”。
为让留守打工人安心过年,一些城市纷纷为就地过年的打工人发红包、给补贴、送消费券以及手机话费等,希望给他们送上一份温暖。
中国中部城市安徽合肥承诺为打工人发放“工作红包”,缴纳社保的非户籍人员可获1000元现金。东部省份浙江的宁波,在春节期间向留守打工人免费开放多个景区。在江苏苏州就地过年的打工人在申请积分落户时,可多加15分,好让他们更快获得当地的户口。
尽管企业和政府展现出种种留人的诚意,但春节毕竟还是中国举国上下家庭团聚最隆重的节日,如果身边没有父母或子女家人的陪伴,过年应有的仪式感也就变淡了。
去年9月份从河北秦皇岛来京的打工人车静(54岁),今年是第一次独自就地过年。
image.png
冠病疫情爆发之前,她一直在老家儿子经营的餐馆里帮忙。去年,餐饮业和旅游业因疫情肆虐遭遇重创,大批餐馆接连倒闭,车静儿子的餐馆也未能幸免。
餐馆关张后,儿子远去黑龙江佳木斯另寻生计,车静也因此没活干,再加上疫情持续,秦皇岛当地能提供的合适招聘岗位少之又少。经过一番周折,她来到了北京东城区,当起了社区保洁与垃圾分类员。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我们干餐饮的,年三十其实是最忙的时候,忙到几乎没时间坐下来正儿八经地一起吃年夜饭。”
回想起疫情前全家人忙碌的场景,她有些感慨:“现在在外打工,时间倒是有,可条件有限,(年夜饭)就不能讲究太多,吃饱就好。”
一家人暂时无法团聚,饭菜也因此从简,但亲人之间的联系并未减少。车静说,儿子和儿媳早在一个月前就不断打电话,嘱咐她安心在北京过年,不用牵挂。
“儿子很能吃苦,也很能干。”她满足地说:“只要家人都好,不管在哪里,都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