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前不久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场媒体沙龙活动上,同一名组委会官员聊到冬奥会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问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她思考片刻,话语中透出自信。
这名负责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官员自豪地告诉我,2008年北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是在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而这次北京冬奥会采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未来将会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赛事的参照。
按照计划,第24届冬奥会、冬残奥会将在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河北省西北部城市张家口,届时也将承办一些户外冰雪项目。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奥会,北京将因此成为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也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
冬奥会的分量没有夏季奥运会重,现在的中国已经站到世界舞台中央,也不像2008年时那样急需以主办一场体育盛会融入国际主流社会,但办好冬奥会对中国仍有重大意义。
家门口举办的这场冬季奥运会,被视为中国发展冬季项目、打破体育“夏强冬弱”的一个契机,也是中国走向更均衡发展的体育强国标志。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这场国际体育盛会无疑也会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综合国力的一扇窗口。
不过,冬奥会能否如期举行仍有很大不确定性。虽然疫苗的推出让人们看到疫情受控的希望,中国的疫情形势也好过很多国家,但今年1月以来本土疫情局部升温也让外界担忧,明年这个时候的冬奥会,会不会因为秋冬季疫情反复而受影响。
疫情之外,北京冬奥会也面对更大的外部压力。去年以来,国际社会不断出现因质疑中国政府治理新疆措施而呼吁各国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声音。
总部设在德国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人权组织都曾致信国际奥委会,以中国在新疆侵犯人权为由,要求国际奥委会取消北京主办2022年冬奥会的资格。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都有政要发声,质疑派代表团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计划。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公开表示要退出北京冬奥会,但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上个月在卸任前,曾公开指责中国对新疆维吾尔和其他少数民族犯下“种族灭绝”的罪行,再给抵制冬奥会的声浪添了一把柴火。
英国《卫报》上个月报道,一群流亡海外的维吾尔族活动人士,正在积极游说赞助北京冬奥会的跨国企业,要求它们施压中国政府改变新疆政策。来自10个国家的维权人士把北京冬奥会称为“种族灭绝运动会”,他们已致函爱彼迎(Airbnb),要求这家企业撤出对北京冬奥会的赞助,下来还会向更多赞助冬奥会的企业发出呼吁。
由于冬奥会的参赛国家比夏季奥运会少,而关切新疆人权问题的主要是西方国家,很多也是冬季体育项目强国,如果冬奥会的“奖牌大户”缺席,北京冬奥会的规模和影响力肯定会大打折扣。一旦抵制的呼声成为现实,这也将是自1980年代和冷战以来的第一次抵制奥运会事件。有舆论认为,考虑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紧张的关系,这种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可想象。
抵制冬奥会的声音让中国保持警惕。上月25日,习近平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电话,强调中国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并实现经济复苏,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华社的新闻稿特别提到,巴赫在通话时表示,反对将体育运动政治化。
中国官方近期也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抢夺新疆问题话语权。中国外交部自去年12月以来,已举办三场主要针对外国媒体的涉疆问题发布会,驳斥西方舆论对新疆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等指控。
回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也曾面对人权问题的争议,当时最热的是西藏问题,而这一次被聚焦的是新疆。就如那位官员所说,与2008年的时候相比,中国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实力上显著缩短了与西方的距离,并且大有赶超之势。但时隔10多年,在西方世界认定的普世价值上,中西的差距依然明显。
抵制冬奥会的声音或许不一定成气候,在国际社会已经举足轻重的中国,可能也不会像当年那样紧张外界的看法。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冬奥会进入倒计时一年,新疆问题的争议还会持续升级,这场冬奥盛会,注定会有不和谐的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