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2月1日报道,一位县委书记给记者朋友任意抽看了一周的会议安排,七天竟有37个会要他“亲自参加”——“一周五加二,不是在会议中,就是在赶去参会的路上”,可县委这么多公事啊,一县几十万人口这么重的任务啊,只好先开这37个会,会余时间,晚上、夜间,才能抽出身来挑灯夜战打理政务、治理一方……(2月2日 解放日报)
据了解,会议过多,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可否认,各种必要的会议是贯彻上级精神,部署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不可没有。但是,无论大小事情都用开会来布置,甚至“以会议落实会议,就实不可取了。一个县委书记一周要开37个会,就是残酷的现实。
其实,科学安排会议,减少合并会议,正是当前作风建设的应有之义。作风无小事,细节见精神。中央大力倡导改进会风,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开会是情有独钟,好像开会就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无论什么问题,只要一开会似乎就万事大吉了。
显然,一周37个会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平均一天五六个会议,不仅仅让干部的时间都耗在会上,或者去开会的路上,让他们的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和非常苦恼,对于基层问题的解决也非常不利,这种为了开会而开会的会议,就需要及时清除。
形式主义之所以令人厌恶,乃在于它不解决实际问题,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廖俊波同志生前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像廖俊波同志这样的“实地干部”创造出的“俊波速度”,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俗话说,形式服务于内容。工作要落实、任务要布置、绩效要检查,不开会不行。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公职人员的数量本就捉襟见肘,如果大把时间和精力都虚掷在会议当中,哪里还有可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基层遍及的都是些“会议型干部”,干群关系还能像天空与大地般融洽和谐?
实践证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问题,必须下狠心、出实招、看成效。关键是上级部门要从办公室走出来,到基层去、到一线去“眼见为实”。而且,自己说好不是真的好,还要多听群众的声音、专家的声音、社会各阶层的声音,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