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信息,这个留痕主义可以有-中国讯息网

保护个人信息,这个留痕主义可以有

作者:严奇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1-27 21:34:45

 疫情防控中,因流调信息泄露,导致部分感染者及其私生活频频成为攻击对象。上海市政协委员游闽键建议,严格规范流调操作流程,对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并建立个人信息流转留痕机制,在采集、汇总确诊患者个人信息等方面落实个人主体责任。(《解放日报》1月27日) 

  在谈疫色变的今天,因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比比皆是。上个月初,居住于成都市20岁女孩赵某,被确诊为新冠阳性后,关于她的朋友圈、活动轨迹、身份信息等个人信息便在网上热传,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即便赵某被治愈出院,负面影响也没有完全消除。 

  综合分析疫情爆发以来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例,信息泄露的源头大多为处理信息的工作人员。不可否认,为了疫情防控需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人员的个人信息需要在不同单位、区域流转,被众多工作人员接手传递。在“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下,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难免出现不同程度地弱化,导致问题出现。 

  建立“个人信息流转留痕机制”,使民众的个人信息在共享传播过程中,能被及时掌握传播的路径、范围、时间点,并留下工作人员查阅、复制、剪切等操作记录。当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时,即通过操作痕迹锁定具体责任人员,进而追究责任。而留痕机制在网站运营、程序开发等网络信息化工作当中非常普及,实际运用难度不大。 

  各地部门不妨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个人信息流转监控系统。在不同单位建立去中心化的“数据记录公账”,让个人信息的每一次流动都能盖上“戳记”。通过“公账”,确保操作痕迹不被篡改删除,便于监督追责。通过“戳记”掌握动向,便于事后依照时间点、地点,找到责任人。 

  当然,留痕是为了留下操作记录,而非个人信息,建立“个人信息流转留痕机制”要精准控制信息范围和对象。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问题不容小觑。掌握民众个人信息,自当承担起保护责任。面对一系列问题,除了要拔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技术防范必不可免。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保护个人信息,这个留痕主义可以有”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