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的地方两会上,全国两会上的“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在去年被多个省份所模仿后,湖南等多地也陆续增设。(1月25日 华声在线)
从全国两会到地方两会,“代表委员通道”逐渐“下沉”,在多地落地开花,意义重大,也是势之所趋。虽然此前全国各地也曾多次在两会闭幕后举行新闻发布会,但近两年新增“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在全体会议开始前,安排代表委员围绕经济和民生话题,接受媒体集体采访,一方面给媒体提供更多的平台,同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传递出务实、民主、高效、开放的办会理念;另一方面,两会攸关国家发展、人民福祉,民众有非常强的了解欲望,而通过媒体的采访“预热”,为代表委员们创造发声平台,让他们谈心得、讲感受,把关涉国计民生的独到见解展示出来,提前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也拉近了代表委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核心技术、创新驱动、精准防疫、民生底色……诸多“热词”反映了代表委员们过去一年的调研洞察和深刻思考,表现出了他们对自己职务的珍视,对自己角色、责任的准确把握,让民众对他们今后尽责尽善履职也充满期许。对于这些或涉及长远,牵动面广泛的宏大议题,或关乎民众生活的大事小事,尤其是当下民众热议、急需解决的问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在“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关注之、传递之,回答中透出了高“言值”,让媒体和民众直呼“解渴”。
事实上,两会既是每年例行会议,也是民情民意的传递器、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因此,“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不能只是一个临时的采访区域,也不应止于代表委员与记者的“零距离”对话,更要化身通民心、聚民力的渠道。这样的沟通渠道,多角度呈现履职路,零距离回应人民心,对于增进互动和互信大有裨益。
期待越来越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次第开放、科学安排,不回避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直面利益复杂的改革难题,体现代表委员履职和地方政府施政的自信与决心,做到民之所呼有所应,民之所盼有所为,真正成为代表委员发出声音的舞台、与民众畅通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