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等新媒介的兴起拓展了知识边界,更突破了传统教育从业者的范围,似乎人人都能开课。其中有人是高手,有人则是充数的“南郭”。记者调查发现,外语学习、职业资格考试等在线课程五花八门,不少消费者反映课上频现明显错误、课程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22日)
海量的知识和零碎的时间,加上移动支付普及,让知识付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防疫期间,线上学习需求高涨,“南郭先生们”有了可乘之机。据调查,74.7%的受访者购买知识类产品后遇到过与预期不符的情况。由于,知识产品很难标准化,加之审核机制匮乏,让伪劣产品大行其道,有了可乘之机。
知识经济兴起的背后是大众的学习焦虑。在焦虑心态的影响下,部分用户对学习内容的分辨水平会降低,盲目学习的心态会涌现。与其说,学习使他们充实,不如说付费使他们自在。就是如此的学习氛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投身付费知识制作行业。利用浅显、盗版甚至虚构的知识产品谷歌广泛吸金。
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劣质付费知识的危害。毕竟,付费行为会致使用户主动学习。不具备预先学习的基础,杂乱的内容令用户无法认清内容的核心是否是谣言,是否存有伪科学成分。最怕的不是学而无用,而是形成“孤僻动作”“惯性思维”,影响用户进一步学习。甚至其中可能传播有害的思想和观念,影响家庭生活,破坏社会秩序。
对此,首要工作即是完善服务标准,推出审查和投诉机制,强化平台的监管责任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消费者通过合法的平台摄入知识产品,并主动参与监管工作。对于暗藏在社交网络当中,打着在线教育旗号,贩售低劣知识产品的组织,也要联合相关平台,予以取缔。
俗话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良好的学习心态配合上优质的学习资源,方能释放学习效能。在互联网相关技术普及的当下,构建学习型社会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加入。若想引导知识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势必要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