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近年来,“共享”一词变得热门,但你听说过“共享奶奶”吗?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几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正带着一群小朋友学剪纸,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吃饺子,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老人是吉福社区的“共享奶奶”,是全社区所有孩子的奶奶。(1月21日中国新闻网)
“共享奶奶”的名字,听起来可能让人有些觉得不明所以,不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就是社区招募一些身体条件允许,同时又有空闲时间的退休老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对社区有需要的职工家庭孩子的照顾,包括接送上下学,陪孩子做作业,在父母回家之前照顾孩子吃饭,做游戏等等。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叫她们奶奶,所以也就成了社区的“共享奶奶”。
“共享奶奶”的出现,受到了社区居民,尤其是那些双职工家庭的欢迎,解决了他们很多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社区奶奶”也乐在其中,在发挥退休余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到这些孩子的父母同样以志愿者的身份提供的关爱和照顾,双方各有所需,也各有所得。
在我看来,“共享奶奶”作为互助性社会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尝试,确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首先,“共享奶奶”提供的志愿服务,解决了社区一些有需要的职工家庭的现实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双职工家庭来说,很多时候无法按时下班接孩子放学,如果遇到夫妻两人开会、出差等情况,就更加被动,现在有了“共享奶奶”帮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可以让他们在工作当中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共享奶奶”并不是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实际上,这些退休的老人,其中很多都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平时除了跳跳广场舞,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而成为“共享奶奶”之后,他们一起照顾孩子,忙忙碌碌的, 身体好起来了,心情也好起来了,并且通过和孩子们的相处,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最后,“共享奶奶”更像是一座桥梁,在小区居民、社区居民之间起到了一种沟通的作用。因为她们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密切了,彼此之间相帮互助的情况也多了,社区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了。这当然是我们所无比期待的。
“共享奶奶”不但是现代互助社会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尝试,同时也体现了古人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理念,值得肯定,也值得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