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民吴女士向封面新闻云求助平台反映,成都枣子巷有两台放置在玻璃房内的公共钢琴,但玻璃房内的卫生环境堪忧,似乎长期无人打扫。地面有不少烟头、口罩、废弃纸巾等垃圾,屋顶还有蜘蛛网。(《华西都市报》1月14日)
推出公共钢琴,允许市民付费弹奏,的确是一件好事。毕竟,缺乏隔音条件,小孩在家中练琴,难免“扰人清梦”。何况,并非所有的家庭都能买得起装得下一架钢琴,通过“共享钢琴”模式,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弹奏渠道,符合钢琴文化的推广需求。只不过,脏乱差的弹琴环境也影响练琴积极性。缺乏卫生管理还会诱发其他问题。
1982年,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知名的“破窗效应”理论,指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小撮垃圾没有被及时清理,更多的垃圾便会蜂拥而至,不弹钢琴却占用公共钢琴房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当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形成时,公共钢琴房也就没人愿意去了。
公共钢琴房缺乏打扫,侧面则反映出缺乏消毒。玻璃房内空气流通不便,在人来人往之间,指尖碰触之刻,病毒传播的风险会随之增大。虽然,眼下成都地区的疫情风险并不算高,可疫情防控不容马虎。小小的公共钢琴房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病灶”。无论出于市容整治需要,还是疫情防控需求,都需要坚持常态化的清理机制。
当然,需要管理和管控的并非公共钢琴房一例。在共享经济的大环境下,共享KTV、共享健身舱等等小区域的公共服务环境都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不能等垃圾堆积起来,市民反馈问题了,才开始重视和清理。要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需要所有单位、所有人共同参与监督和防范。
希望媒体曝光之后,有关部门能举一反三,推出一些监督和管理手段。邀请市民主动监督和反映生活中可能传播病毒或者卫生未能清理的区域。同时,用适当的惩处手段促使相应的管理企业负起责任,及时清理垃圾。
公共钢琴房的小问题,也是疫情防控中的大问题。只有将疫情传播风险压至最低,广大市民才能在街边无忧无虑地弹奏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