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各种考核、检查接踵而至。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会议、培训搁置,相应的工作痕迹也缺失。但相关考核却没有特事特办,允许减免材料,而是“明知弄虚作假,也要把材料补上”。(1月11日《澎湃新闻》)
由于疫情的关系,一些工作已经停止,但检查并未停止,而且要求有相应的工作痕迹,没有办法,那就弄虚作假补,如此作假的检查有何意义?
据了解,“年底综合征”有以下表现:表现一:疫情影响没留痕?补!表现二:5年前的工作没档案?造!表现三:缺材料影响年底考核?填!表现四:有钱还能没地儿花?培训。完全是搞形式主义。在抗疫的背景下,许多基层干部的重点工作变成了抗疫,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而因为疫情而停下的一些工作,就没有必要检查了,因为硬要检查,迎接的就是造假。本没有做,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为了防疫,人和人之间不能相聚,一些工作就无法开展,这完全可以理解,年终考核时,可以“省略”掉,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可明知道没有开展,却硬要检查,这是逼着基层造假。造假也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同样的,防疫的弦不能松下懈。这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压力。据记者调研发现,基层“年底综合征”的表现五花八门,在干部心里槽点满满,但即便如此,基层干部仍旧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艺”,最后都落在“弄虚作假”上。这是挺无奈的。
疫情背景下的考核,更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摒弃“一刀切”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简化相关考核,对于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开展的工作就不应该安排考核检查,另一方面要做好基层减负,基层工作的责任边界应该更加清晰、明确,这样才能真正避免上级交办的任务超出基层工作范围、脱离了基层职责权限,也才能真正减轻一线基层干部的负担,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来服务百姓。
其实,基层干部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应付考核,不是应付检查,而是为老百姓服务。因此,对基层干部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地来自老百姓,要多听基层群众的声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要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是检查,还是考核,不能背离基层干部的主要职责,那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围绕为老百姓服务这个中心考核和检查是喜欢的,因为根本不用准备那些无用的材料,也不用造假作假很多材料。为老百姓服务是实实在在的,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检查和考核多些“老百姓视角”,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