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中国讯息网

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作者:乔新生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1-04 16:47:09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街头小贩因为贩卖水果小推车被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没收而点火自焚,由此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浪潮。这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彻底颠覆了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体制,一些国家多次发生政权更迭。

2018年1月17日,埃及总统塞西总结,阿拉伯世界发生的革命,导致140多万人死亡,1500多万人沦为难民,给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造成达1万亿美元的损失。

到目前为止,这场颜色革命尚未平息,一些阿拉伯国家仍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突尼斯发生颜色革命后,整个国家陷入持续动荡之中,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秩序难以恢复,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突尼斯年轻人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愤怒,但一次又一次的集会游行示威抗议活动,换来的是更大的失望。这些无家可归的年轻人终于意识到,“民主不能当饭吃”。

其次,民主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

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确保不同阶层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民主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照顾到各个族群和部落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治和谐。

现代民主和古代民主的区别就在于,古代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现代民主则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多数人的民主。实现多数人民主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个部落的需求不同,因此必须相互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以国家宪法或基本法的方式确定选举的规则,才能真正实现民主。

如果简单地复制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建立国家的政治体制,就必然会出现多数人的暴力统治。

阿拉伯国家之所以出现周期性的震荡,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制度中,由于少数族群的利益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每一次选举都会引发大规模的暴动,结果是重新修改宪法,实现新的平衡。

阿拉伯国家大多数属于“前现代”国家,一些国家甚至还生活在部落时代。要实现民主,就必须充分考虑各个部落的利益诉求,照顾他们的利益关切,采取必要的平衡手段,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问题。

颜色革命之后,一些国家实行民主选举。在全国民主选举中,那些人口相对较少部落的利益被忽视。这些部落族群自然揭竿而起,反抗民主选举制度和结果,一些愤怒年轻人甚至拿起武器,表达自己的意见。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阿拉伯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其原因也就在于此。一些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加入恐怖组织,以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绝望心情。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阿拉伯之冬”将会十分漫长。

西方国家追求地缘政治利益

西方国家在阿拉伯国家发动颜色革命后,口头上承诺帮助它们发展经济,实现稳定,但正如人们所看到的,西方国家追求的只不过是地缘政治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阿拉伯国家的发展问题,西方国家从它们的朋友变成敌人。

伊拉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伊拉克的独裁者萨达姆。但是,面对伊拉克的种族宗教矛盾,美国束手无策。在各方相互妥协下,伊拉克终于实现了穆斯林和库尔德人、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组建联合政府的目标。

在伊拉克政府中,占多数的什叶派担任主要领导职务,逊尼派领导人进入内阁,库尔德人的自治地位得到巩固。然而,美国并没有帮助伊拉克重建经济体系;相反地,美国试图把伊拉克作为桥头堡,对伊朗发动攻击。

由于伊拉克的什叶派领袖与伊朗的什叶派领导人很快恢复联系,因此美国军队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导致伊拉克政府与美国政府关系紧张。

美国试图借助于伊拉克向伊朗发动进攻,并且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暗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将领,伊朗立即向驻扎在伊拉克军事基地的美国军队发动报复性袭击,伊拉克与美国的关系骤然紧张。

之所以出现如此荒诞的景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不是为了让伊拉克人民过上幸福和平的日子,而是试图借助伊拉克彻底推翻伊朗政权。美国的霸权战略,使得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非但没有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展,反而变得动荡不安。

可以这么说,中东阿拉伯国家一些政治领袖发动颜色革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美国支持发动颜色革命,则是为了推翻政权,培植自己的傀儡政府,为美国的中东地区战略利益服务。目标不同,所以颜色革命后,中东地区非但没有实现和平,反而陷入更大规模的战争之中。

颜色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其最大特点在于通过街头抗议活动达到推翻政权的目的。这种法律之外的政权更迭,会产生连锁效应,导致一个国家始终处于混乱状态。

阿拉伯的颜色革命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颜色革命,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掌握政权。由于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推行宗教原教旨主义,反对者立即组织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推翻穆斯林兄弟会所成立的政府,让埃及回到军人执政状态。

虽然塞西宣布举行民主选举,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颜色革命后,埃及人民终于意识到,军队才是维护国家稳定的中流砥柱,所以埃及回到军人执政的状态。虽然埃及总统脱下军装,但埃及人知道,如果没有军队的大力支持,政府岌岌可危,国家随时可能重新陷入混乱。

可以这么说,颜色革命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由于采用街头抗议方式推翻政权,当民主选举失败的政党采取同样的手段试图推翻政权时,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周期性动荡不安之中。反对者一定会发动大规模抗议活动,推翻现有政权;执政者总是处在火山口上,随时可能被抗议活动所推翻。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街头抗议后,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浪潮势头越来越小,部分国家处于暂时稳定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国家的民主进入常态,只要有风吹草动,随时会爆发新的颜色革命。

由于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随时可能遭到街头暴力抗议的破坏,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境外投资者不敢进入,而国内的资本不敢大规模投资,整个国家经济停滞,民不聊生。

对一些革命者来说,发动颜色革命的最初目的可能是为了实现民主,但最终结果是整个国家陷入动荡不安之中。种瓜得豆,这是颜色革命的必然结果。

民主政治的核心应该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只要适合本国发展需要,就应该尊重民意,发展民主。如果在民主发展过程中,不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考虑本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东施效颦,把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简单地移植过来,最终必然会是南橘北枳。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