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特稿:岁末悠游 黄埔河畔-中国讯息网

新加坡特稿:岁末悠游 黄埔河畔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12-31 18:53:29

中国上海有著名的黄浦江,

新加坡则有一条黄埔河;

后者没有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却也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

跟随记者的半日游路线,在美景和美食相伴下,告别这一年的涓涓时光,冀盼来年更美好。

出发前,先来了解黄埔河。它是加冷河的支流,途经马里士他、金吉、中央快速公路和文庆,在加冷峇鲁与加冷河汇合后流向滨海蓄水池。

本地先贤胡亚基(1816-1880)来自中国广东黄埔,人称“黄埔先生”。他十分热心公益,19世纪时在芒加脚打造对公众开放的南生花园(在文庆组屋区一带,现已拆除)。黄埔地名和河名相信是为了纪念他。

①黄埔有地组屋区

建议上午8时至9时之间,在大巴窑巴士转换站乘搭139号巴士出发,从马里士他路转入惹兰拉惹(Jln Rajah),在右边就可以看到悠悠的黄埔河了(左边河道较宽的是加冷河)。

来到惹兰峇合宜亚(Jln Bahagia)第33座组屋前的巴士站时,可以选择下车到黄埔有地组屋区走走;不下车的话,也可以在巴士上一览这些特别排屋的风采。

这类两层楼政府排屋,在全岛只有285间,集中在女皇镇和黄埔,由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建屋发展局前身)建造。黄埔这带的有地组屋建于1972年,虽然只剩下51年地契,9月时还有一间三房式单位以100万元成交。

置身于这个亦甘榜亦私宅的生活空间,不难理解屋主为何愿意付高价圆梦。在静谧的街道边行边看,面积不大的前院落足心思布置,从吊篮椅、中式木茶桌到田园小风车等,无不展现屋主的个性和巧思。留意屋子设计,仿佛也上了一堂历史穿越课,有保留早期铁花的,也有砸大钱改为现代风的,趣味盎然。

②甜园西果面包店

带着“羡慕妒忌恨”的心情在有地组屋区绕一圈后,回到同一个巴士站。乘搭任何一辆巴士,两个站后在金吉巷(Kim Keat Lane)前下车,走五分钟就到了金吉巷10号的甜园西果面包店。

同样是24小时不打烊的传统手工面包店,但甜园的名气不及附近黄埔通道的新丰隆面包厂。文物局将甜园纳入今年开跑的“老店铺文化站”计划,在店前设立一个迷你博物馆做介绍。

甜园已有40年历史,坚持不加防腐剂,面包每天新鲜制作。虽没有花哨外观和精美包装,老板倒是尝试了一些新口味如蓝莓和马铃薯芝士。只是来到老店,当然要买传统奶油、豆沙和椰子馅面包,还有外皮焦脆的切面面包,建议买回家当下午茶或隔天早餐,因为下一条街就是著名的黄埔熟食中心。

③黄埔小贩中心

靠近巴刹的第91座黄埔熟食中心,早午餐时段很热闹,隔邻的第90座则是越夜越精彩。

第91座熟食中心的早市好料很多。现炸萝卜糕(#01-36)的炸萝卜糕条,让记者想起曾在马来西亚太平巴刹见过的类似小吃,不过这里的比较长,偏软。老板是从炸薯条得到灵感,约6公分长的金黄长条萝卜糕,香香脆脆,热乎乎咬下去,很是过瘾。更难得的是,14条只卖2元,如此“好康”只有在浓浓人情味的传统熟食中心才找得到。

周末早上大排长龙的还有厦门街卤面、东陵福A1菜头粿、黄埔虾面和美芝路鱼头米粉等。

④黄埔瓷龙喷泉

穿过第90座熟食中心,步行前往黄埔通往第85座组屋。很难想象这里有个幽静的小公园,中央还有一座圆形喷泉,主角是仰天长啸的巨龙。

栩栩如生的瓷龙雕塑建于1973年,高约4公尺,出自当年设计大巴窑龙头游乐场的建屋局设计师许延义之手。龙身的鳞片用瓷砖碎片粘合而成,在太阳底下折射出斑斓彩光。由于喷泉机械维修与保养费高昂,巨龙在1997年社区翻新时险些遭拆除,居民极力争取才得以保留。

1990年代巨龙不再喷水,后来水池也被填平,如今只能在巨龙脚下,想象泉水不断从龙嘴喷出的昔日风采。

⑤宏文学校

从黄埔瓷龙喷泉附近的人行天桥,越过中央快速公路,来到对面的文庆区。

从天桥上就可以看到宏文学校,外观和其他学校无异,特殊的是兴安会馆100年来守护它的精神。兴安会馆于1920年由莆田及仙游两县同乡创建,当时也开办了宏文学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衰退和40年代日据时期,学校曾两度被迫停办。2005年宏文在维多利亚街校舍的地契到期,校董必须决定要把学校交给教育部接管或由会馆继续管理;选择前者宏文学校可能从此消失,选择后者则必须筹集数百万元作为学校管理委员会基金和支付部分重建费用。

兴安会馆会长黄金春当时带头捐出100万元,会馆最终共筹到450万元,方才守住学校。学校于2008年搬到目前位于陶纳路(Towner Rd)的校舍。它之所以能够在今年庆祝100年纪念,是莆仙先辈、后代和校友奋斗的成果。

⑥陶纳园

从宏文学校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殖民地风格的独特建筑,绝对值得拍照打卡。陶纳园(Towner Ville)的六排双层排屋建于1924年左右,共有84间两房至四房单位,供当时的英国官员居住。

1970至1980年代,陶纳园曾供财政部使用,之后空置一段时间。1990年市区重建局完成修复后,将它们列为保留建筑。陶纳园目前属于远东集团,出租作居住或办公用途。

这些分布在陶纳路和麦奈雅路(McNair Rd)一带的建筑,展现了装饰艺术风格,值得从屋前到屋后细细欣赏。它们分成三类建筑类别:西式、中式和马来式,显示英殖民地时期已有种族和谐的理念。

中式建筑二楼的阳台护墙特别矮,也称女儿墙;据说以前女性不能露脸,只能坐在阳台的竹帘后窥看外头。此外,屋前柱子顶部也属中式庭院风格。马来式设计的最大特色是斜尖屋顶,成排百叶窗和前院的交叉式矮护墙。欧式风格则突显在其拱门、装饰红砖和镶玻璃的门。

走到后巷,三款建筑类别的后院也各具特色。在周围高耸的组屋之间,有这么一个经过岁月洗礼,仍继续绽放历史魅力的建筑群,实属难得。

⑦黄埔河畔

从陶纳园欧式排屋前的麦纳奈雅路往组屋区走去,就来到黄埔河畔。

和之前在马里士他路那段如“大龙沟”的河段相比,这段河面较宽,接近与加冷河交汇处。组屋鳞次栉比的倒影映在水中,营造一实一虚的形式美。河畔的灯柱上还有一些非常漂亮的书法,为这段步程增添诗意。

⑧清壶天餐馆

一路走到这里应该是午餐时间了。附近文庆地铁站旁的明地迷亚熟食中心,也是一个美食天堂,出名的鸡饭、菜头粿和面食就好几摊,还有叻沙和海南咖喱饭等。

想在岁末犒赏自己,伫立在黄埔河旁的弧形组屋(黄埔西第34座)共有三家潮州餐馆:万兴、清壶天和源兴。

清壶天1930年开业至今,搬了五次家,2018年落户这里。文物级的泛黄老菜单装裱在镜框里,以毛笔书写,密密麻麻但很工整,还细分为翅类、燕类、鸡类、鸭类、螺类等。价格以早年本地商贩常用的中国传统数字书写,如“〦”是六,“〧”是七,“〨”是八。单单这张老菜单,就能研究上半天。

许多列在老菜单上的古早味教人摸不着头脑,经老板点拨后才恍然大悟。尝试了几道听来新奇的菜肴,如炒八卦蟹(以新旧普宁豆酱及七种配料炒成)和玻璃酥鸡(咬下时像玻璃般响脆)。招牌菜还有猪脚冻、鲨鱼冻、五香肝花、卤鹅、烤炸鹅片和手捶牛丸汤等。

单单私房甜点就有15种,好些要预订。老板乐于分享,兴致来时端出浸泡着的油亮香橘,细说其繁琐工序。大碗芋泥正中摆着一整个香橘,搅和后一人一小碗,每一口都让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黄埔河畔半日游在回味无穷的潮食中,满足地画下句点。意犹未尽?有机会再边走边吃,穿梭在最实在的新加坡景貌之中。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新加坡特稿:岁末悠游 黄埔河畔”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