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用户反映,他们所在小区正在安装人脸识别,且和住址、身份信息绑定在一起。给出的理由是出入更便捷,管理更高效。但有居民也开始担心人脸信息被泄露:我什么时候不在家,别人都知道。(12月29日澎湃新闻)
据悉,2020年以来,在广东、浙江等地,多个小区都在推广人脸识别出入小区,有的房地产开发商新楼盘即加入人脸识别。有的地方还出现强制人脸识别,不识别不让进小区现象。
客观而言,人脸识别有其快捷高效的一面,比如,业主不用随时携带门禁卡即可出行,刷刷脸就能快速通过,感觉很方便,尤其是对于经常忘记带卡的老人和孩子,更显得颇具“人性化”。此外,这种智能化管理可以精准识别出入小区人员,让小区管理更安全、更高效。
不过,人脸识别的风险与隐患也很大,最主要的隐患在于信息存储的安全问题。因为人脸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信息绑定在一起,一旦泄露,后果严重。正如有的用户所言,“如果别人掌握了居民进出小区的规律,把你家搬走都没人知道,更别提乘虚而入了,其实我们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多便利,更需要安全。”
也因此,对于小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总会有人持反对意见。实际上,人们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诸如“人脸信息后台管理是谁?居委会还是第三方?”、“如何选择做人脸识别的第三方企业?”“谁为信息安全担保?”这些问题都是业主担心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说不清楚便匆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就显得有些唐突。
从法律角度看,尽管对于进小区强制人脸识别是否合法,目前还没有直接、明确的规定,但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却规定人的脸部特征信息属于敏感信息,应当有充分的必要性才可以收集,而且要经过用户的同意。也即收集个人信息需要遵循正当、合法、必要原则。换言之,小区要采用刷脸方式管理业主进出,一方面必须有充足的必要性,一方面必须业主同意。
但是,业主进小区非要采用刷脸方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刷门禁卡、身份证,效率也不会太低。此外,在小区门口以及关键位置,一般都有摄像头,所以即便从保证公共安全角度出发,也不必非得采用刷脸方式。
尤其是,要采用人脸识别,必须征得业主同意,但是从新闻报道的情况来看,一般是小区发个通知就要求业主在一定期限内录入人脸信息,不办理就无法进小区甚至连小区公共厕所也不能进,这就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必须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