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成都、西安、武汉、杭州等二三线城市掀起的抢人大战,在吸引着青年人才纷纷落户的同时,也助长了当地火热的房地产市场、抬高了房价。一边是青年人才因为宽松落户、租房补贴、创业激励等政策红利选择到城市打拼奋斗,另一边则是日渐高企的房价令异乡求职的青年人才压力山大。因此,围绕特大城市,时不时有“逃离”的声音传出。这对城市留住人才埋下了隐患。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发展权的基本要素。城市留住人才,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精准用力,让人们穿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顺心。否则,辛辛苦苦引来的人才,则可能外流,城市留才的诚意也会被质疑。而在这四种权利中,又以住房最为特殊。购买一套商品房,拥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既是对自身加班加点拼搏付出的肯定认可,也是城市对异乡年轻人的接纳与欢迎。这也是为何,楼市的一举一动,总是牵挂着人们的心弦。
面对日渐高企的城市房价,除了要求年轻人努力工作、拼搏奋斗,甚至求得“六个钱包”的支持以外,还应该在政策补丁上予以倾斜。比如,一些城市给人才提供了过渡性租房,免去了四处找房的麻烦,还享受了租金的实惠,为就业之初的青年人才提供了便利。此外,一些城市也纷纷修建人才公寓,单独面向人才出售,让人才享受一定购房折扣。这些举措,让人才深刻感受到,城市并非把人才引进来就撒手不管,而是继续做好“后半篇文章”,为人才在城市的生存发展保驾护航。
当然,租房、人才公寓等等,仅仅能解决一小部分的人才居住需求,这就需要在政策上持续加大力度。比如,最近成都发布的商品房摇号新规,就明确对报名人数超过销售住房3倍以上的“网红盘”,全部房源面向刚需无房户。新政发布后,就有网友准确地指出,这次的摇号新规,极大利好近两年落户并在成都工作的青年人才,使得他们能够以低于周边市场几千到上万元/平米的“剪刀差”,摇到属于自己的第一套住房。
刚需优先购房,瞄准的是因为拿地早而受到限价销售的“低价楼盘”,而非全部的房地产市场。此前,这种低价盘往往能引发“万人摇”,甚至出现“代持”“众筹”“全家齐上阵”等等疯狂行为。这种背景下,住房便失去了本身的居住属性,成为一种投机行为。有鉴于此,为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重要要求,一些城市开始着手完善商品房摇号规则。这种完善,一定程度杜绝了炒房行为,真正把房子送到了刚需无房手中,对近两年落户的青年人才是一次绝佳的政策利好。
刚需优先购房,释放了城市引导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号,彰显了城市诚心引才、诚意留才的端正姿态,对其他城市也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从城市角度看,这样的政策胜过无数的广告,堪称是城市引才的一张靓丽名片。他无形地宣告:城市始终愿意为辛勤打拼的人们留下一席之地。对青年人才而言,这样的政策也无疑是个定心丸。他坚定地表明:只要努力拼搏、发光发热,城市终会为你照亮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