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关于冠病最热门的话题,大概就是疫苗了。我的第一批冠病疫苗已经可以打,卫生部会公布接种细节,目前已知的是,医疗人员会率先获得疫苗,公众则还要等一等。
有意思的是,之前疫苗还在研发阶段时,大家把疫苗视为冠病的解药、通向“自由世界”的通行证,全世界一度有100多种疫苗展开不同阶段的测试,有人把这视为疫苗竞赛,一场兵家必争、东西方科技较量的新战场,但是等疫苗真的送到跟前,却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有人认为辉瑞(Pfizer)和莫德纳(Moderna)疫苗采用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太新,信不过;有的认为疫苗是赶出来,可能“偷工减料”;有的则看到媒体报道有人注射后出现副作用甚至死亡,看了“怕怕”;还有的认为既然没有疫苗的日子也都这么过来了,似乎没有疫苗也没差。一时间,似乎对于疫苗的惧怕,要直追当初对冠病的担忧了。
美国医界提鼓励接种五建议
《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最近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提到美国9月份针对1万多人所做的调查显示,只有51%人说他们愿意接种,除了种族和政治倾向差异,那些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也较裹足不前。
文章针对如何鼓励人们接种提出五大建议,对我们来说或许也有一些参考价值:让疫苗接种免费并提供便利、把注射了疫苗作为一些出行和出席某些活动的条件,比如看电影,上酒吧甚至出国、让明星或政治人物做表率起示范效应、为素人颁发“接种证明”让其他人也想“跟风”,还有就是推出一种预约机制,让人们提早预约,制造一种求之不得的“稀缺感”。
利用物以稀为贵心态
最后一种方法听起来虽然有些争议性,但考虑到人喜欢排队、喜欢抢购限量产品,让人预约打疫苗,可能对于刺激人们的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这就好像政府刚开始派发免费口罩时,大家很愿意第一时间去领口罩,但是后来一叠叠口罩摆在贩卖机里供大家随时随地都能领的时候,就不那么一窝蜂了,可能这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心态作祟。
不过,最核心的还是要回到信任上来。如果我们相信本地的医疗体系这次成功控制了社区疫情,就应该拿出同样的信任,在注射疫苗这件事上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