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黑产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上游负责收集提供各种网络黑产资源、中游负责开发定制大量黑产工具、下游负责将黑产活动“成果”进行交易变现的网络黑色产业链。为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中央网信办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网络黑产治理工作,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尽管如此,网络黑产仍然大量存在。(12月22日《法治日报》)
为了创建网络生态,持续推进网络安全治理,国家曾出台了相关法案,职能部门重拳出击,通过开展系列净网行动,让一些不法行为得到了应有惩戒,对网络黑产形成了必要的震慑。然而,由于网络黑产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往往寄生于各大网络平台,花样繁多、善于伪装、隐蔽性强,又不同程度给监管执法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统计数据看,被网络黑产“套路”的对象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因为他们防范意识相对较差,最容易上当受骗。
对网络黑产依法严厉打击,是群众的呼声,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在网络治理方面,人们早就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多级联动加强监管、压实网络平台责任等不一而足。这些好方、法好措施固然值得肯定,但要真正全面打击网络黑产,不仅要在强化依法治理上下得苦功夫,还需在主动预防上走好先手栱。当所有人提高戒备意识,对网络骗局达到群体“免疫”,不法者自无可乘之机。不过,鉴于网络黑产“入侵”的对象比较特殊,我们究竟应该怎么防?如何才能有保证防的效果?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针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群体,亲情陪伴不能少。一般情况下,被网络诱骗成功的老年人都有相似的背景,即是缺乏亲情关注。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老人内心孤独、寂寞、脆弱的一面,通过糊弄、利诱等不正当手段,让老人失去戒备而变得不理性,以至于甘愿被“带节奏”,很快掉入温柔的陷阱。网络黑产的行骗之术之所以轻松得手,最应反思的就是那些对老人陪伴太少、关注不够、照顾不多的子女们。由此启示,我们要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尽管工作事务再繁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老人、关心老人,用亲情的温暖守护他们。当老人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被网络诱骗的机率便会大大降低。
同时,针对思想意识还不成熟的少儿群体,家长应尽好管护之责。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发展创新,为网络黑产留下了生存空间,也让花样百出的网络诱骗行为防不胜防。现实中,就连成年人被网络黑产“套路”的情形也是屡见不鲜,更别说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少年儿童了。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对网络黑产容易盯上孩子的潜在风险提高警觉,在准确区分哪些是网络欺骗行为的基础上,随时看护、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不仅要严格控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上网内容,以便及时阻止、切断风险隐患,更要教会孩子善于识别网络诱骗的基本常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总体来说,全面打击网络黑产需要“防治”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不能软。通过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相关单位和平台有机配合,加大监督、约束和惩戒力度,是实现社会文明之治的必要手段。而以家庭为单元,警醒在前、预防在先,主动抵御网络安全风险,更是全员参与、人人尽责的最佳表现。只有通过多向联动,共同发力,才能让网络黑产再无有“市场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