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到2000元的国产智能手机,每月58元10GB流量套餐;刷趣头条不为看资讯只为赚话费,不在手机上浏览农民工相关政策及招工信息;不会用手机乘地铁、网上挂号、买车票、生成健康码……在沈阳市沈北新区一家建筑工地,这些是黄建国等13名40岁以上农民工数字化生活的“标配”。(《工人日报》12月18日)
近段时间,有关老年人遭遇数字化生活困境的新闻持续引发关注,也使得“数字鸿沟”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被讨论。其实,还有一个群体——中老年农民工也是容易被数字化忽略的群体。如果说,城市老人与数字时代之间存在“数字鸿沟”,那么则可以说,中老年农民工与数字时代之间存在“数字深渊”。
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3962元,40岁以上农民工共有1.44亿人。不难猜想,部分中老年农民工收入相对不高、资讯需求不强、适应能力不足,投入在更新上网设备及享受数字生活方面的生活支出必定不多。毕竟依照马斯洛夫需求层次,生存需求最为关键和基本。
诚然,相对于60岁、70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40岁以上中老年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没有完全退化。然而,受制于有限的休息时间、贫乏的用网环境、一般的线上消费水平以及不够突出的学历水平,中老年农民工在掌握上网技能方面,所受到压力往往比城市退休老人更大。他们的上网需求更容易被社会所忽略,甚至遗忘。
互联网生活滚滚向前,一时间不注重学习和使用,就难以跟上时代潮流。线上外卖、直播电商、网上约车、短视频潮流也不过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东西。与“数字一代”“数字二代”不同,大部分中老年农民工并非自小沉溺在网络空间当中,不愿接触互联网,不舍得花时间在了解新资讯上,对下一代的教育和沟通难免会产生隔阂。
在当今社会,跟不上数字时代,用不上数字工具,生活中难免处处碰壁。数字化技术不该在一部分人走进“天堂”,另一部分人则坠入“地狱”。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让中老年农民工被数字时代所抛弃。对此,我们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改善中老年农民工的用网环境,引导享受网络生活。
对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关机构深入农民工群体,调查他们的上网需求和用网情况,进行辅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建议能针对中老年农民工群体,推出相对廉价的上网设备和上网套餐,降低他们的上网门槛。
我们正大步走进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与中老年农民工都是易被时代落下的人。我们在关注他们的同时,也需要深入挖掘还有哪一些人的停滞在“数字鸿沟”之前。他们可能是残疾人,可能是孤儿,可能是收入极端低下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