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东莞市一名网约车司机因送突发疾病的婴儿就医,连闯3个红灯。交警表示需提供相关的医院证明即可消除违章记录,但婴儿的家属拒绝为其作证。此事引发关注。(澎湃新闻网12月14日)
据介绍,司机艾先生当时闯了3个红灯,要扣18分,并处以600元的罚款,需要重新考取驾照。倘若处罚成真,艾先生恐怕难以在网约车领域继续工作,对其生活势必会造成影响。“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已成为社会共识,婴儿家属的“忘恩”之举,实在令人“看不懂”。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二十一条明确: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或者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的违法行为信息,证明救助危难或者紧急避险造成的,应当予以消除。家属作证并非难事,既不需要承担经济赔偿,也不耗费多少时间精力,为何不敢作证?拒绝的理由何在?
不可否认,世界上最难偿还的是“人情债”,尤其是“人命债”。面对他人施恩,总有人因害怕欠人情,选择回避。然而,知恩图报终究是为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艾先生有承担交通处罚责任的勇气,被救婴儿家属却没有作证的勇气,恐怕难以得到舆论的谅解。倘若此事没有被曝光,也很难想象,艾先生的维权之路将何其漫长。
婴儿家属的做派,俨然突破了公众的道德认知底线,难免会遭受舆论的“口诛笔伐”。然而,反过来,我们却也不必以最大的恶意踹度婴儿的家属。毕竟,眼下公开的信息尚不明确,还不清楚当时在车内,双方交涉情况如何,是否产生冲突,是否存在其他的未公开的情况。在婴儿家属未发声之前,便将其标上“忘恩负义”的标签,并不公平和客观。
网络暴力之殇,尽人皆知。舆论对“忘恩者”的批评,应当保持在“理性”的范围内,进而鼓励当事人发声,引导当事人“认错”。一味地强调、逼迫其“站出来”,往往会留下反作用,既伤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相信也会对警方取证造成不必要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