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一旦没了界线,真相将彻底被污化腐蚀,人们对资讯的信任也就会崩溃瓦解。
中国的年长亲戚病重,年初定好机票要去探访,但一场冠病疫情打翻所有计划。幸好有手机和微信,一连线便能看到几千里外医院病榻上的亲人,这在过去还真难以想象。
手机和数码科技带给我们太多的便利,但在使用、享受和依赖这些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开始被无处不在的假信息,伪装得天衣无缝的谎言,还有花样百出的手机诈骗或账号盗用伎俩所困扰。
科技越发达,伴随而来的陷阱越多,社会所须承担的代价也越高。一些专家最近警告说,从人工智能衍生出来的深度造假(Deep fakes),将给现代社会带来严峻挑战,例如以不实视频煽动种族、宗教仇恨情绪,进而撕裂原本相对和谐的社会。很多国家正面对社会被撕裂的威胁。
深度造假是个新名词,源自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人工智能在消解大量数据后产生深度学习,可为人类带来新便利,但这种新技术也很容易被别有居心者利用,用它生产大量以假乱真的信息来蛊惑人心。
什么是深度造假?举个例子,别有居心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一段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演讲视频放上网疯传,可怕的是奥巴马从未拍过那样的视频或讲过那样的话,但人工智能有能力模仿奥巴马的神情、声调、样貌,让人看不出破绽。要假造奥巴马和某某人在某个场合合照,当然就更容易了。
当这样的假视频、假照片、假信息充斥整个虚拟世界时,只怕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一旦没了界线,真相将彻底被污化腐蚀,人们对资讯的信任也就会崩溃瓦解。到那时,我们不仅仅面对资讯爆炸,还濒临资讯末法边缘。
可曾想过美国冠病患者明明破千万,死亡人数更逼近30万,却为何还有那么多美国人不肯正视摆在眼前的事实,认为冠病疫情是媒体编造出来的谎言,坚持不戴口罩,不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甚至涌上街头示威抗议?这是因为他们选择相信网络世界的另一套说词。
我们似乎已来到资讯越发达,信息越流通,视线反而变得模糊不清,是非难分,真假难辨的胶着状态。假信息蛊惑人心是一回事,网上诈骗行为变本加厉则是另一层隐忧。
错不在新科技,而是人类虽有足够的才智聪颖,让科技突飞猛进,却改变不了人性中的贪婪、妒忌、仇恨、愚痴、恐惧等。骗子自古有之,只是在虚拟时代,不法之徒多了一层隐身术,还能在境外操作。
有时候,真以为自己生活在处处有隐形骗子的年代,隔三差五便会接到谎称是邮递公司、银行、电信公司、海关、内政部或警察局打来的电话,一会儿是包裹待领,或者银行户头出状况,又或者“手机马上将被停用”,当然还有各种“中奖”伎俩。
电话诈骗手法层出无穷,诈骗集团神出鬼没,又遁于无形,感觉是在和隐形敌人过招,必须有很强的心理素质。除了秉持“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绝对不能贪小便宜外,还要经受得起各种恐吓手法,做到“不慌、不信、不理会”。经常接到这类电话,即使不曾上当吃亏,还是心烦不安,步步为营。
很多年长者正是因为这种不安,拒绝或排斥各种新科技,总觉得科技是把双刃剑,虽然能带来各种好处与便利,但也可能引狼入室。功夫不到家,对新科技一知半解,很可能反被利剑所伤。为此,他们宁可依循自己所熟悉和信任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事物,但是政府、银行、商家都急着跟上时代步伐,迫不及待要把新加坡打造成“智慧国”。
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如果能掌握现代科技,成为有能力驾驭新科技的达人,自然是上上之策。但也希望决策者不要忘记,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科技高手,年长者不是成长于数码时代的一代人,掌握科技的能力总不像年轻人那样“信手拈来”。
在鼓励年长者接纳、学习和采用新科技的同时,也应留有空间去包容那些步伐较慢,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人,不要一下子把他们排斥在大门之外。当然年长者也要改变心态,明白这股科技化趋势无可逆转。
面对电话和网络诈骗逐年增加的趋势,立法与执法单位在加大力度保护个人信息,更严厉对付诈骗集团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提高国人的防诈意识和科技认知水平,让大家在面对隐形骗子时,掌握好一套自我防御,辨别真伪的新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