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各种推销电话明显增多了。”近期,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存在这样的烦恼。疫情早期,在“健康码”尚未普及之时,不少市民曾在出入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时留下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如何处理,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12月9日《新京报》)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在疫情早期,市民进出不少餐厅、商场、写字楼大厦等公共场所,需登记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纸质版个人信息才可进入。对于之前登记的纸质版个人信息是如何处理的,这是市民十分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各家单位处置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是定期销毁,有的是上交物业,有的则是存放在库房里。还有一家电器卖场表示,没有接到销毁的通知,信息目前在店里留存,需要听相关部门和公司的整体安排。
“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究竟何去何从!对于一些收集信息的单位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自己直接销毁,担心不符合规矩,也担心有关部门会“随时调阅”,于是就只能自己存放。而有的单位则交给了物业公司,最终是如何处理的也就不得而知了。
疫情期间收集个人信息是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无缝隙管理,才能确保疫情防控的安全。但是,也需要知道的是个人信息终究是个人的信息,对于公共场所来说,有收集的义务,也有妥善保管的义务,最起码不能在自己这个环节泄露出去,让某些人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说,有些“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比如,就有市民收到过“涉及疫情的精准诈骗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妥善保管好“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而记者的调查还发现,目前一些公共场所在登记个人信息的时候,没有丝毫保护措施,登记本就放在大庭广众之下,很容易被“不怀好意者”窃取,比如只是用手机拍摄几张照片或者视频,就能获取个人信息,用于不法行为。
“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是到了该销毁的时候了。疫情起初发生据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些“当初收集的信息”已经没有了用处,如果还在公共场所的单位里存放着,不仅增加了保管的成本和负担,还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因此,这些“用处不大的信息”应该要求销毁。
销毁“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也不能是想怎么销毁就怎么销毁,应该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多长时间需要销毁,比如由谁来销毁,比如用什么样的方式销毁等等。保护个人信息不被侵犯,“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要有销毁的时间表。而对于泄露的信息,则需要追查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