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历史课题-中国讯息网

语文课程的历史课题

作者:胡林生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11-14 10:02:44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毋庸讳言是积极提升学生的语文实用功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常常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认知元素。换句话说,文化和历史都是语文所承载的重要内涵。

严格地说,文化和历史本来就是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组合,是单独学习的学术科目。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语文课程容纳了一定分量的文化和历史元素,说明了语文跟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有句话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新闻的本质是历史,语文课程里的新闻课题,其实就是历史素材。

目前,新闻教学已经是华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教材主要反映社区的大小事。在芸芸众多的新闻中,有一类新闻,跟一般社区新闻性质不尽相同,那就是对社会民众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从新闻的性质来说,一般性的社会新闻内容比较单纯,反映的层面不大。历史事件则有特殊的产生背景,不但涵盖社会的层面广,而且事件发展的延续时间长,所以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前者大。此外,重大历史事件的成因和过程都比较复杂,必须通过综合、特写或专题的方式来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

就现在的中学华文课本来说,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编写为语文教材的篇章,可说是一片空白。语文教材应否编写重大历史篇章,也许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新加坡原是个弹丸渔村,从殖民时代到独立建国,历史短暂不到200年。不过,从渔村发展到今天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经贸中心,就经历过无数的惊涛骇浪。历史是一面剔透光亮的镜子,折射了国人所经过的漫长岁月。从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今天社会的风平浪静,并不是理所当然。

历史课题作为语文教材,并不在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或者强调语文技巧的实用功能,而是把曾经在我国上演的重大历史事件,一幕一幕掀开面纱,让国人子弟亲眼目睹: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背景动机是什么,对国计民生又有什么直接间接的影响。

所谓“今日之事,明日之师”。与其让后代子孙对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茫然无知,或者装聋作哑,只知道向前看,不如让国人子弟切切实实了解,新加坡到底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可以作为后人刻骨铭心的教训,启迪后人对是非黑白的价值判断,进而走上正确的康庄大道。

可教学的历史事件

从殖民时代开始到独立建国,的确有几件撼动全民的大事。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在国家历史档案里找到众多可信的资料。依我看,至少有三个历史事件,可以编写成语文教学的课题。譬如:

日治时期的大肃清:1942年,新加坡沦陷,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牺牲品。在三年零八个月的严酷军法统治下,新加坡人民惨遭冷血无情的统治。所有新加坡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被严厉监视,也随时可能被逮捕和杀害,天天过着诚惶诚恐的日子。

沦陷时期人民生活艰苦万分,全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绝境中。更惨痛的是,有不计其数的国人,莫名其妙地被日本宪兵送进集中营而成了无辜的冤死鬼。这场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就是臭名昭著的“新加坡大肃清”,也称作“昭南大检证”。据非正式的统计,当时被杀害的新加坡人达10万之多。可以想象,那些被杀害人士的家庭成员,曾面对什么样的黑暗岁月,以及如何艰难地挣扎求存。

到了今天,每年的日本投降纪念日,新加坡人还为10万殉难的先人进行纪念仪式,追悼先辈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

新加坡独立建国前后,曾发生两次种族暴乱事件。第一次在1964年,第二次在1969年。两次暴乱都造成严重的民众死伤,人心惶惶,社区生活动荡不安。

1964年的种族暴乱,在7月21日至8月2日间发生,并在9月4日至11日间再次爆发。暴乱造成严重的伤亡,死亡人数7月23名,9月13人;受伤人数7月454人,9月106人。

1969年的种族暴乱,在5月31日至6月6日间发生,造成四人死亡,80人受伤。

追根究底,1964年和1969年的种族暴乱,跟当时的政局发展和新马两地执政理念的巨大落差,有着明显的关系。

新加坡在加入马来西亚期间,一直主张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一律平等,提出了“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竞选口号。这个政治理念深刻地冲击了当时以种族为建党基础的执政党巫统。他们唯恐马来民族的土著特权地位受到动摇,所以认为新加坡政治理念是一种威胁。

另一方面,马来亚一些偏激的政客和报章造谣生事之外,还散布不实的言论,说“新加坡马来人将被杀光”,并大力煽动新加坡马来人“为宗教、种族和乡土特权而展开斗争”。这些不负责任的仇恨言论,对当时的新加坡马来人的确起了负面的鼓动作用,以致暴乱一而再地发生。

新加坡种族暴乱期间,曾数度实施戒严,以防止暴乱恶化。在公安机关和警察的严厉控管下,形势才逐渐缓和下来,最后尘埃落定,恢复正常。

在新加坡建国历史上,种族暴乱是最丑陋的一页。

历史教学须相对客观理性

新加坡和马来亚曾在1963年,根据1961年的白皮书,合并成为马来西亚联邦,成员包括马来亚、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当时称北婆罗洲)。

可惜不到两年,新马就分家了。新马分家的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是新马的政治理念落差太大。新加坡执政党主张“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认为各族享有平等的待遇,不分种族、宗教、语言背景。马来西亚执政当局推行以种族为基础的政党政治,并维护马来人的政经特权。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新加坡在1964年发生种族暴乱,引起华巫籍国人的严重死伤事件。马来西亚执政党巫统领导层,因恐新加坡的治国理念冲击他们的统治地位,甚至招致第二次种族暴乱事件,而决定新马分家。

1965年8月9日早上10时正,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而成为自主的国家。

以上三件历史大事,都是在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发生。其他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如印度尼西亚跟新马的对抗(konfrontasi),以及50年代到60年代的争取自主独立的政治运动,也曾掀起不少社会风波。但相对而言,上述三个历史事件,对新加坡的影响更为重大。

总的来说,历史事件的内容,有一定的敏感性,所以历史教学必须相对客观和理性,绝不能加油添醋,火上添油;所引用的资料也必须确凿可靠。这样才能让国人了解真相,以免重蹈覆辙,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语文课程的历史课题”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