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女装尺码建议表言语不当”一事,大润发官方微博11月12日上午发表声明称,确有此事,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每一个道歉,总是有缘由的。而导致大润发此次的道歉,其实还在于使用“谐音梗”不当,具体就是宣传板报中L对应“烂”,XL对应“稀烂”等提法,当这些提法指向女性身材时,引发了争议与批评。
近年来,“谐音梗”兴起并逐渐铺开应用,尤其得到年轻一代的喜欢,更是新媒体、自媒体报道中的常客。比如常见的再见、拜拜,用“88”来代替。可以说,“谐音梗”其实是有存在的现实基础。它的应用,已经不是能不能,而是在于如何用准、用好。
在看到此次大润发“言语不当”的同时,也可看到,一些“谐音梗”用得好,其实还有极大的益处。
根据人民网11月10日的报道,近期,位于广西南宁市一家生鲜集市因在各个摊位前设置“成语”招牌成为网红。如“猪”报平安、“猪”圆玉润、“猪”联璧合等是卖猪肉的摊位;“牛”郎织女、牛气冲天等是卖牛肉的摊位;“蔬”生琅琅、博览群“蔬”、一介“蔬”生是卖蔬菜的;“禽禽”恳恳、七纵七“禽”、“禽”棋书画、闻鸡起舞等是卖家禽的;而如鱼得水、鱼跃龙门等是卖河鲜海鲜的。
一则是批评四起,需要道歉;一则是点赞不断,利于营销。对比之下不难看到,同样是使用“谐音梗”,使用得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使用效果。当然,不可否认很多企业是深谙这一点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握不住“谐音梗”的度,由此才出现使用乱象。
因为企业对“谐音梗”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推动营销效果最大化。现实中往往会陷入“谐音梗”的“梗”越稀奇古怪,越能起到营销效果的恶性循环。而就算“梗”出了问题,往往事后问责追责代价也不是很大。由此,也导致一些营销者心怀交心,“梗”无禁忌。
但是此次“大润发道歉”的事件已很好证明,对“谐音梗”的使用,已经不是首创者、使用者要谨慎,确保合理合情,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监管措施,保证合法使用。尤其在全民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谐音梗”毕竟是支流,需要趋利避害、确保内容健康。
“谐音梗”是一个新兴事物,对它的态度可宽容,对它的使用应当谨慎。毕竟,健康向上的“谐音梗”不见得是坏事,而类似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谐音梗”,就该严禁使用,用者必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