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刊登何子煌的文章《品德教育不能少了“孝”》,事因何君一名茶友突然对他说:“我们的品德教育好像少了‘孝’?”虽然何君不解为什么茶友会有此疑问,却引起他的反思。
何君在文章中提到,教育部在1990年向全国小学推行的《公民与道德教育》修订版《好公民》,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和孝等十五大价值观。2013年起改为《好品德好公民》,其价值观有六个:坚毅不屈、关爱、正直、尊重、和谐和责任感。何君向一位小学老师请教,《好品德好公民》教材里是否有孝顺的课文?该小学老师说有,但不多,放在“关爱”的价值观里。
文章的结尾,何君综合儒家典籍中的论述,列出人们对孝行期待的六个层面: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带给父母快乐、追思祖先、光宗耀祖及移孝作忠。
何君的文章并没有解释他的茶友是基于什么“事实”或“发现”,发出了我们的品德教育好像少了“孝”的疑问。笔者认为,《好品德好公民》教导的六大价值观,虽然没有“孝”这项德目;但是,让我们大家试想一下,一个懂得关爱他人、懂得尊重他人、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会是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吗?
再者,是否品德教育课增加孝顺的课文,我们的学生自然就会变成孝顺父母的孩子?那些遭孩子弃养的年老父母,的确值得同情;但孩子不孝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及探讨。毕竟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不孝的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我们相信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性情、才华都不一样。有的早开窍,有的迟发育;有的聪明机灵,有的内向安静。因此,教育孩子并没有一套标准可循。父母必须因材施教,但如何拿捏,还要边当家长边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专家研究显示,孩子的行为表现,与家庭状况息息相关。举几个例:若孩子冷漠,不善良,父母必有一个人缺乏同情心;若孩子不会关心人,是父母过度宠爱,不让孩子表现;若孩子不懂是非,那就是有一个专制、不明事理,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一个冷漠不善良、不会关心人、不懂是非的孩子,如何懂得要孝顺父母呢?这说明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在品格与性情方面的塑造影响深远。
我们常说,父母亲是孩子的楷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要不是无所适从,便是有样学样,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孝”不能是单向的索取;就像受人“尊重”是赢来的,而不是他人赏的。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固然不能被抹杀;但仅仅只是提供物质生活,只关心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无所作为,孩子成长后,自然无法明白,为什么须要奉养父母?
教育部从2014年起,在中小学推出新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新课程旨在灌输学生价值观和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培养他们为拥有良好品格并能贡献社会的公民。配合新课程,教育部推出新课本,小学以《好品德,好公民》课本,取代现有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本。
根据2012年11月15日的报道,时任教育部长王瑞杰在走访养正小学,宣布新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详情时指出:“品格与公民教育不单是学校的活动,品格教育最终还是家长很重要的责任,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非常大。”
的确,一个人从如白纸一张的婴孩到一个独立的人,其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毫无疑问的,家庭是最重要的摇篮,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世界。孩子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责任最重大。
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谁能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