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胜生先生的《教之韵·洪胜生语文教学文集》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有幸预先拜读了。
书的卷首语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课也该是一首诗,这里要有闪光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感人的力量和丰富的教益,还要有生动的质疑,巧妙的点拨,得力的训练和智慧的创造。一堂课就是为师者的生命印记。”
这是语文教师的最高的境界。洪先生做到了。洪先生的教学热忱,文字修养,对文化的热爱,对年轻人的关怀,都让我感动。他对中国语文教学的贡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10期封面人物介绍)说得非常到位。我就不再说了。
我读他的书,唤起了心灵的共鸣。让我引一些我以前学生所说过的话:现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胡月宝教授说:“1989年,我于新加坡教育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教师培训课程。那时,学院校园位于空气清新、林荫茂密的植物园旁。”
“‘教学应该让人如沐春风’,周老师在给我们上‘中学华文教学法’的第一堂课上这么说。这句话犹如那天从植物园徐徐送来的晨风,从此温暖着我的心房。于是,我秉承了化做一阵春风的信念,在日后的教学道路上,把教育的蒲公英种子,吹送出去。”
现任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主任的王晓梅教授,是我1996年,在北京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她说:“20几年弹指一挥间,从北京到新加坡,再到香港,最后到马来西亚,我走出的每一步背后都有周老师注视的目光。这目光亲切、温暖、熟悉,有时甚至让人感动落泪。我为有这样一位‘华语情怀、国际视野’的老师而自豪。周老师,谢谢您!感恩有您!”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从学生的话里,从事教育者得到最大的酬报。“把教育的蒲公英种子,吹送出去”,洪先生的书里,处处表现了他对学生的这种影响。相信,他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面对全球化的发展,只关注自己的国内现状,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须要为将来的发展,打开学生的眼光。“从北京到新加坡,再到香港,最后到马来西亚,我走出的每一步背后都有周老师注视的目光。”这应该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往后要注意的——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学生更须要有国际观。
洪先生退休了,是在一个杰出的高中语文老师的岗位上退休的。他的教学经验是值得中国和国外华语文教学者借鉴和研究的。但是,智者的脚步是不能停歇的,希望洪先生能在自己教学实践之外,对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继续提出新的想法。
我曾说:“华人大都会里的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更突出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点……但是,国际化和现代化必须以本土化为基础,因此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将更受重视,借以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在面对国际化和现代化,这些地区的教育将更重视价值的取向。”
“在华语扩大它的用途时,华语区的语文教材容纳不同华语地区的作品也是必需的。各地不同的作品、语言现象,可以让语言学习者了解其他华语区的社会与语言,方便学习者以后与其他华语区交往。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与教材,就不能只是考虑自己内部的需要,而必须从整个华语区的需要着眼。”
“华文的教学,也涉及古汉语的学习,这也和文化有关。为了文化的需要而学习古汉语,应该考虑如何才能减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负担?从文化传递和减轻语文负担的方向考虑,我们应该处理好古文和现代文字融合的问题。华文的选文里,古文和现代文字,是各自独立的、分开选取的,虽然编在同一本课本里,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选文的内容决定了华文阅读课程是否具有挑战性,因此提议以内容为纲,结合古今中外的资料,重新给华文教学定位。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的时代,文言是通行的语文,书写文言是当时必需的条件,因此必须阅读全文,甚至背诵全文。现在已经不同了。我们必须以现代的需要,重新加以考虑。”
以内容为纲处理中学的阅读教材,结合古代、现代、中外以及华语区共同的文化特点,这样将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现代性,更具有挑战性。
在重视价值取向之外,如何处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融合的问题?如何跟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相结合,打开学生的眼界。这些都是中国语文教学者应该考虑的。我寄望于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