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春秋假所产生的多重社会效应-中国讯息网

正视春秋假所产生的多重社会效应

作者:李红军 阅读量:9616502 发布时间:2020-10-30 19:55:35

 大中小学是否可以增设春秋假期?10月29日记者获悉,教育部近日公布答复称,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教育部指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规定:“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新京报》10月30日) 

  所谓春秋假就爱是在正常的暑假寒假之外,在春季和秋季再增设的假期。据了解,我国个别地区中小学已有放春秋假的先例。自2004年起,杭州市中小学除了寒暑假外,增设春假、秋假。春假和秋假时间为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后两周和11月的第一周。但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杭州春假取消。对于是否增设春秋假,教育部的答案来了——各地可根据情况自行安排,这就意味着春秋假的决定权掌控在地方,可根据情况自行安排。 

  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放寒暑假是通行的做法,而冬季和夏季常常是“冰火两重天”——夏天酷热难耐,热的够呛;冬天则寒风凛冽,冻得够呛。冬天怕冻伤,夏天怕中暑,无疑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欲望。而春秋则是人们出行的美好季节。春天里万木争春,百花争艳,春风骀荡,气候宜人。此时,放个春假家长们带着孩子一同出游,赏花踏春,会别有一番体悟;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瓜果蔬菜进入了成熟季节,经历了盛夏酷暑的煎熬,此时人们十分渴望到外面走走看看。携妻带子享受秋假,或赏菊,或到农家乐进行采摘活动,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无疑会大有帮助。时下很多城市孩子对农作物的认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纸面上,实物究竟啥样,很多孩子会感到好奇。比如韭菜长得啥样,麦苗长的啥样,都可以让孩子到农田里“眼见为实”,进行甄别。 

  从另一方面讲,春秋假也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一来这种时候气候宜人,适合外出,企事业单位员工可以借此充分享受带薪休假的快乐;二来能让孩子接触到社会实践,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可谓是一种“多赢之举”。 

  此前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已分别对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的教学时间、社会实践、机动时间、节假日时间作出相应规定。如义务教育阶段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游学等,节假日时间共13周;普通高中每学年教学时间 40周,社会实践 1周,假期11周。在这个总框架内进行各种活动,就没有违反相关规定,时间裁量权掌控在地方部门。 

  大中小学放春秋假具有多重社会效应,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春秋假放假安排,顺民心,合民意,这样的制度设计值得期许。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正视春秋假所产生的多重社会效应”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