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集体送别一条行将拆迁的老街,这次轮到东山!近日,广州地铁10号线署前路站项目地块征收方案对外征求意见,方案中包括越秀区图书馆、陈树人纪念馆、庙前直街北侧居民楼等老东山多处地标性建筑均在拆迁范围。
连日来,消息在广州市民中间引发一大波怀旧热潮,前往相关地段打卡、留念以及在社交平台表达不舍的都不在少数。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文保志愿者、城建专家、美术界人士在内的各方已向有关部门提交建议和呼吁,对规划选址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表达诉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地铁公司在做总平面规划和建设总体方案,“现在还没有确定征拆,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该部门将对涉及路段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影响评估进行督办。
城市更新,在全国各地每次可能都是大动干戈,怀旧、打卡、“再看一眼”的情绪对于身处其中的市民而言,都不乏别离的伤怀。但在广州这次东山口的“惜别潮”中,还是可以看到城市各方面对一个正在征求意见项目的竭力表达和郑重以待:有社交平台上大段留言陈述观点的网友,有详细统计并提交“有保护价值建筑线索”的志愿者团队,有联名呼吁慎重的专家学者……
同时也可以看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单位,除了主动详尽释疑,还明确承诺对相关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工作进行督促,而且这是在依据目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等规范,得出“拆迁地段不属保护范围也无保护建筑”结论的背景下。
历史文化建筑、区域的划定与评估并非一成不变,而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程序设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发现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村、镇”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线索、提交报告的权利,同时还对行政主管部门、驻地政府组织专家论证并采取保护措施提出明确的时限要求。制度设计的留足空间需要具体实践的落地操作,东山口项目合理性与必要性的公共讨论,从感性抒发到理性建言,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度层面给出具体呼应,特别是对争议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判断,同样也需要有尽可能公开透明的研讨、答疑机制。
市民赶来拍照留念。
事实上,东山口所涉片区的征拆与否,除了具体线路选址的争议,可能确实需要完善和扩大意见征集的范围(除业主之外,还有多年实质经营的租户),反思公共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到达率不足问题。为什么已经开始一段时间的征求意见,在市民中间依然存有“猝不及防”之感?2016年1月即公示过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中,未公布具体站点位置,但在2018年7月已有具体站点的设置结果。具体站点设置的依据、决策思路和所经过的程序,有必要进行更详尽的披露。
要看到,对寄托城市居民特定记忆、情感的区域进行更新改造,绝不仅是简单的功能复原,更要充分考虑社会情感,进行博弈取舍。那些在规划中“原址复建”的住宅、商铺、“一些骑楼”与临街商店,其功能性或可得到复原,但市民忧虑的恰恰是,此前在原址矗立的建筑与人文是否因此丧失。而在其中,需要充分听取城建、历史、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使东山口项目不再局限于补偿标准高低的争论,而有更多城市文化存续的考量。
此番东山口的“惜别潮”,展露出了广州市民与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公共决策与治理的热忱。而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亦能谨守监督本分,对地铁线路的规划方案以及项目涉及地块的历史文化影响评估公开表态督促,应当说,这才是征求意见程序该有的样子。公共政策与方案的征求意见程序正在进行,本就不应当有既定规划、不可改动的刻板印象,一切均在可商榷、可修正(甚至可叫停)的范围,这是公众参与有效介入的前提与价值所在。
已经在被“惜别”的东山口,还没那么快就到分手的时刻,“至少需数月才能发征收公告”。恰恰是这个最关键的征求意见阶段,以及后续一系列涉及多个部门的研讨、论证和评估,都需要市民的更深入广泛参与和建言,需要政府部门充分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需要各方合力实践和示范“共建、共治、共享”的广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