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最低收入等于有道德,质疑最低收入的话,你的道德也同样被质疑。这种简单化的区分,在制造分歧、吸引人们选边站时非常有效,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剔除了不那么简单,但可能效果更好的方案,所以单凭表面的“道德感”,经常好心做不成事。
首先让我声明,这个题目无意冒犯任何人。我知道不论用鸡还是鸭来比喻人的行为,都会让人觉得不敬。但很多时候“市井语言”可以生动地概括一些长篇大论也未必说得清楚的概念,因为通俗的俚语、典故或者成语,往往更能引人思考。而我今天要讨论的是,有关“最低工资”(Minimum Wage,简称MW)和“渐进式薪金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简称PWM)的辩论,为什么好像在一个平行时空中进行,甚至是为了辩论而辩论。
关心低收入人的生活问题,怎么说都不会错的。特别是在这个经济转型又碰上疫情的困难时期,经济上原本就不宽裕的人,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经济条件差的会过得辛苦。所以,我对关心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怀抱着敬意。
收入和贫富差距,是发达国家最热议的话题。这些在资本主义制度和实用精神下取得繁荣的社会逐渐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而原因是多元的。部分可能是制度不够公允完善;一些可能因为全球化带来的竞争造成结构性就业与收入问题;也有一些是因为国家的腐败问题没有处理等等。
发现问题固然必要,找出原因也很重要,更关键的是提出解决方案,而这是最困难的。且不论成效如何,治理国家的政府在寻找解决之道,学术界也已将之奉为显学,而且倾向于归纳到公平与正义的道德哲学范畴中讨论,并尝试从社会道德角度建议解决之道。
在面对难解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分配问题,人们选择了“好人与坏人”这样简单化的道德区分,而不论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只要你展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高举“平等”的旗帜,在道德上你就是“好人”,和你对立的就是“坏人”。实际上,用“道德”来回答一切现象,实在过于简单而且并不诚实。
比如遇到正在工作的老人,就觉得“邦无道”“成何体统”,但是现实和职场生活中,你我肯定也遇到一些年长者希望继续工作以保持活跃。单看表面或者只凭一些个人故事来批评制度和社会不公,在社交媒体世界里非常普遍,因为这是大多数人通过感性获取休闲信息的渠道,画面和浅白文字也容易被接受。这本来也不是坏事,社交媒体的传播让人们看到社会安全网可能存在的一些疏漏,鼓励人们负起社会一分子的责任去帮助别人,也让执政者和行政部门发现盲点,快速补救。
可是现实没那么理想,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发表的那些触动怜悯心的照片和故事,几乎毫无意外都会引起反体制或疑体制者的批评甚至鞭挞,很少人会主动去帮助。我甚至相信,如果真的动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未必有时间和精力在社交媒体上发贴文,因为东方社会不太习惯自我标榜,个人的善意一般不会在社交平台上自我宣传。顺应社交媒体的口味,朝野都有政治人物积极在社交媒体上“打温情牌”,我有时会怀疑那些不过是《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看似真实,其实有点造作。
制度不完美,运行时需要不断检讨修正,但是制度的形成有其原因,在讨论和批评的时候,若对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思路有清楚的认识,讨论成效更好,而且也更能提出积极可能的建议。偏偏耐心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与其好好研究自己的问题,我们很方便地去找世界上其他的参照,搬别人的经验来用,更糟的是拿别人的药来吃。
最低收入的论述,是取别人的经,而任何经典和理论总有它的价值,最低收入还加上“道德感”,使得它神圣不可侵犯。最低收入的道德感,很容易在人群中划一道区分线。支持最低收入等于有道德,质疑最低收入的话,你的道德也同样被质疑。这种简单化的区分,在制造分歧、吸引人们选边站时非常有效,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剔除了不那么简单,但可能效果更好的方案,所以单凭表面的“道德感”,经常好心做不成事。
这么说并非要否定学术,反之我高度认同许多知识都是学者研究所得,我们吸收了养分再运用到现实中。因为学术研究对前因后果的精细分析,可以照出政策顾不上的盲点,指出后让执行者得以改进。我不认同的是,学术研究变成达到某个政治目标或诉求的工具,因为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有其针对性,好的学者通常会注明他的参照是哪一个社会,而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如果我们对所讨论的社会政策,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检视,直接搬其他的学术研究来用,就像自己有毛病,拿别人的药来吃。
以工资模式的讨论来说,支持最低工资的人,有没有对社会处理低收入问题的整套方案,包括个人工作所得、雇佣补贴(Workfare Income Supplement,简称WIS)、住房和生活津贴等?我可能有所遗漏,但目前看到的主要焦点在于为什么不直接定最低工资而不去谈其他支持低收入群体的配套。
管理者在捍卫最低工资时一再强调没有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是政治博弈中有没有避免拾对手牙慧的考虑?
我想如果双方都放开语言的束缚,也不要预先把自己摆在道德高地上,大家在同一个高度和范围里讨论最适合的方案,避免煽动情绪让人简单地选边站,就不会一只鸡一只鸭,永远对不上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