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联盟共主安华觐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图改朝换代的故事突然峰回路转,半路杀出个巫统元老东姑拉沙里,传闻支持他的议员人数比安华还多。这场波谲云诡的政局动荡,到底该如何收场?
俗话说:“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从喜来登政变开始,不同的政治人物与不同的政党之间,合纵连横、错综复杂,今天的盟友,可以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政敌,可以是明天称兄道弟的伙伴。
但再怎么变来变去,马国政治的最关键的常态,就是“分裂”。分裂并非始于今日,在巫统马来政治生态中,最大的分裂事件当数东姑拉沙里与马哈迪闹分裂。1987年,东姑拉沙里与慕沙希旦在党选中联手挑战马哈迪,结果败北,分裂出去成立了46精神党,从此势不两立,分道扬镳。
党争之后,巫统被法院裁定为非法组织,于是马哈迪成立新巫统,渐渐壮大。东姑拉沙里失意多年,无奈带领46精神党的残余部队重新加入巫统。巫统壮大,是否从此高枕无忧呢?到了1998年,马哈迪与自己所栽培的副手安华决裂,撤他的副首相职,并把他逮捕下狱,控以鸡奸、渎职罪。但安华不甘坐以待毙,掀起街头抗争烈火莫熄政治运动,尔后成立公正党,与马哈迪的巫统分庭抗礼,可被视为马来人政治的再一次大分裂。
再来是土团党。因一马公司舞弊事件,马哈迪怒斥前首相纳吉为“盗贼治国”,于是拉拢慕尤丁、慕克力、马智礼等人成立了土团党,后又与宿敌安华在法庭外“一握泯恩仇”,组成大联盟,并且于2018年509大选中把纳吉政府拉下台,成立希盟政府。这何尝不可视为另一次的马来政治大分裂——几乎每一次大分裂,都与马哈迪有关。
既然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政治的分裂、融合、再分裂,应该可视为常态吧?
检视美国政治,也逃不过分裂、融合、再分裂的规律。1865年,因废奴问题引发的南北战争终于结束了,分裂的美国,渐渐走向愈合、重新融合,国力因此强盛了数十年。1968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遭到种族极端者的暗杀,引发了暴乱,整个美国陷入撕裂状态,但暴乱平息后,白人、黑人之间寻求和解,社会走向愈合,国家也恢复了秩序与繁盛。
美国总统林肯有这样的警句:“分裂之家无可持存。”
但回观马国政治,我们只看到不断的闹分裂,却看不到丝毫融合、愈合的契机。政客不讲政治伦理,丧失改革社会、关心人民福祉的理想主义,一天到晚只想着争权夺利,则不可能学会妥协,学会包容与共存。
这个国家正在面临冠病疫情的恶化,经济即将崩溃。世界银行已下调了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负4.9%,在疫情下,实质的经济损失达到760亿令吉。惠誉报告指马国的债务的法定上限,已从GDP的55%提高到60%。数据摆在那儿,目前的国家债务已经高达9200亿令吉,成为东南亚负债最高的国家之一。
若政治还继续恶斗下去,国家分裂,马国恐怕要沦为负债累累、贫困的第三流国家。若政客看清楚这点,还要继续分裂下去,不思大融合、大和解,就自己尝尝恶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