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在助力脱贫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长期的扶贫实践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增收脱贫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各地扶贫干部在精准识贫、精准把脉的基础上,积极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找路子、出主意,在其带动下,一些贫困地区不仅有了自己的产业,其发展成效也逐步彰显,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群众增收、脱贫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驻村扶贫干部任期到期,干部轮换变动,有的地方扶贫产业出现了接续发展困难,甚至导致扶贫产业的停摆。
从其表现看,主要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对产品市场的认知不足,对生产技术、流程等各环节要领的把控不强,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产业规划等接力不够。事实上,因扶贫干部的离开,导致产业发展空档和断层、难以为继的情况并非个案,在一些贫困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直接影响稳增收、稳脱贫的推进,影响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
事出必有因。导致出现“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的贫困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上“等靠要”思维根深蒂固,成为一种习惯。等扶贫帮扶干部把产业项目引进来、建起来。靠扶贫帮扶干部要资金、找技术、找市场。而有的贫困群众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把自己置身于事外,缺乏在产业发展上独当一面的担当锻炼,一旦扶贫干部离开,其缺管理、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等问题就一股脑地暴露出来,很难接好产业发展的“接力棒”。
产业发展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管理、技术、沟通、协调方方面面,需要干部群众能够勇于担当、敢于承担重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的问题,关键要增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彻底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进取精神,增强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接力产业发展的责任心。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让扶贫干部的帮扶成为长期的依赖,既要提高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上的参与度,又要加强在产业发展上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针对性培训,重点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管理、技术、经营等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增强其敢于担当作为的能力和本领。从而真正将扶贫干部的动能和能量转换成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动能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