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可以“以退为进”-中国讯息网

教育创新可以“以退为进”

作者:郭曼文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04 09:16:52

郭曼文 斯坦福大学教育科技硕士,设计思维专家

教育乃国之根本,以其涉及范围之广,牵动国民基本生活之深,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令人诟病已久。人们迫切希望看到改变,憧憬自己的孩子能够从中受益。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受到包括经济结构、历史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乍看上去举个人之力难以产生多少实质影响。但我认为教育创新可以发生在每个普通人身上,聚沙成塔逐渐汇集成改变一代人的力量。那么,这就需要我们“以退为进”,以“退一步”的姿态来换取整体前进的力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一下现在较为普遍的情况:大城市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已经趋于夸张甚至“变态”。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日均花2.82小时做作业,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也是差距明显、居全球前列。2012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据显示,上海参评学生的作业时间平均每周为13.8小时,远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值7小时左右,位列第一。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几乎为零,大部分时间早已被家长安排去上各种课外班,这自然是为了应对残酷的小升初选拔。2012年PISA测试中,上海参评学生汇报的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平均为13.8小时,位列第一,再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左右,远高于OECD的平均值7.8小时。以2014年为例,我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约占全体在校学生总数的36.7%,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7年的最新调查,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补习总参与率为47.2%,随后,进入初中后很快就需要为中考备考,进入高中后自然就要为高考拼命。就这样,一旦进入快速轨道,便是整整12年。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家长调查报告》中,高达67.2%的家长反映孩子每月参加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考试或测验,有12.2%的家长反映孩子每月要参加6次或以上的考试和测验;学生反映“各学校均以各种名目进行模拟考、周考、月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

然而反观高等教育阶段,经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后,学生进入大学便开始展现出疲乏之态,业荒于嬉。有报道显示,某著名大学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诸如此类“考前放血考后放羊”的现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令人沮丧的:对个人与家庭而言,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前功尽弃;对国家与社会来说,青年人丧失追求进步的动力则是更为巨大的损失。

先不说影响教育的各种复杂因素,单从微观层面来看,其中反映的学习问题如下:学习没动力,备考压力大,升学没通路,就业无头绪,等等。这几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可谓一脉相承,从学习时的被动到就业时的迷茫,一代代人基本上就是在被众人(家长、老师、社会)推着往前走——“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埋头往前走,拿到最好的做到最强的,结果一定是理想的,反正一代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然而时代在变化,科技快速进步,这套被动式的学习模式所产出的红利已在迅速递减,带来的则是紧迫感、焦虑感、空虚感的不断积累和传递!如果我们依然意识不到人类社会悄然发生的巨变,教育将无法产生人们期望的结果,在巨大成本投入与精力付出之后,换来的却是大不如前的回报,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又会作何感想?即便对于个体来说,教育依旧是投资回报比最高的选择,但就社会整体而言,固执于某种传统教育模式,可谓“携手一起走下坡路”。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这张越编越紧的网,是时候该松一松了!当然并非说学得太多了就少学、不学,而是如何把“迷茫的、被动的学习”转化为“明确的、主动的学习”,这才是重点。主动学习的模式一旦开启,就等于让每一个人获得了前进的方向与无尽的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开启每个人内心“主动学习”的钥匙呢?我认为,破局之道就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天然兴趣”。

我们天天谈兴趣,那么兴趣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某项活动、某个过程上的一种感觉或情绪。它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出的一种非功利性倾向。然而谈到兴趣,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联想到钢琴、足球、绘画等兴趣特长。为了表示区分,我在此特意选择了“天然兴趣”这个词。顾名思义,“天然兴趣”就是孩子天生自发感兴趣的东西,其对象可以是阅读、各种蘑菇的分类、航模制作或者任何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天然兴趣的形成来自于生活经历,比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或者尝试了什么。更进一步的方法是辅以思维上的启发与引导,非常自然地把身体感知到的信息解读出来,例如可以问孩子:“你感觉如何?你觉得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如果换种方法是否会有不同的效果呢?”当感知与认知同步时,就可以将亲身体验中更深层的价值挖掘出来。持续在体验中发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家长与老师非常有必要掌握一系列“不功利”的学习技巧,用看似不经意却经过精心设计的拓展认知的问题来引导孩子。当然,让孩子体验并自我思考并非简单的“放羊”,而是需要顺应并反复应用科学的学习规律。

培养天然兴趣具体有什么好处呢?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种下天然兴趣的种子,日后总会发芽成长,它不仅仅是一个兴趣,更会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伴随其终身的学习世界。同时,天然兴趣就是儿童的语言,是家长、老师与他们进行平等沟通的语言。用他们理解并喜爱的事情进行类比,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别人想表达的意思。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天然兴趣的学习,人们能感受到自我驱动学习的过程——这或许会成为孩子们对元认知最早且最直观的感受:因为感兴趣,所以希望了解更多内容,于是自己主动去探索、尝试、去学习……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状态吗?

在平时生活中,无论学生再怎么为考试奔波,为天然兴趣留白应是人生必需品。因为如果培养得当,天然兴趣和学习之间的界限会渐渐模糊,直到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全方位提高学习的健康性、提高长期的综合竞争力与幸福感。因此,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要鼓励创造更多有助于培养天然兴趣的学习资源,因为只有增加体验感知的多样性的量变才会逐渐引发认知思考的质变。

那么到底要怎样培养天然兴趣呢?我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有几个关键词:1)非功利性,2)不讨好,3)科学学习。

1) 非功利性指的是学习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不把“提高分数”放到第一位,而是单纯关注学习一件事情本身的属性与价值,还原学习本来面目,实现学习原生态。

2)不讨好指的是不能通过故意“放水”来让学习内容的消费者只感觉得到即刻的快感,如此“零成本零付出”地“快乐学习”只是自欺欺人,参与者需要端正态度。

3)科学学习指的是通过了解学习的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实现事半功倍,适用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我们希望最终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就要将该目标作为北极星来指引我们前行,努力实现“以终为始”。因此,学习内容应当尽量取自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回生活。例如,要更多采用当下存在的、契合时代背景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内容,而非陈旧的、虚构的、空洞的问题等等。

我们再来谈谈,培养自主性学习为何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注”呢?

我们需要自下而上的行动与支持,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倡导与投入。例如,我们可以从社区出发,建立配套的兴趣学习中心或社团;同时应当加强早期科普的经费投入,让儿童在小时候多看多听多尝试,自然生发出各式各样的天然兴趣。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我们要丰富人们的价值体系,不要凡事都以单一静态的维度来评价。更广泛地建立多维度的人才社会性评价系统,使其适用于地方范围、乃至全国范围,不同类型、不同价值的贡献应当给予不同等级的荣誉,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的状元都能够感到自豪与骄傲。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采用动态测评的方式来进行:考察“是否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而非只考察对于事实信息盖棺定论式的“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因为知识会过时,而学习能力永不会,学会学习才能以不变胜万变。我们要让社会中形成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一步步丰富优化社会的人才结构,而非恶性循环、本末倒置。

教育创新的目标就是解决问题,让更多人受益。如果我们退一步不谈教育,而是从每一个个体如何学习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终为始,或许能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并调节每个人身上紧绷的神经。毕竟我们最终希望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幸福、快乐地学习,并为理想与兴趣而奋斗。教育的创新,不再需要牵一发而“被”动全身,而是全身都能更加主动、更加协调地动起来。

责任编辑:XW139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教育创新可以“以退为进””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