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宜宾,一位六旬老人在候机时突发晕厥,一旁候机的4位出差医务人员见状,立即抢救,轮流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患者随后被120救护车送医。经过连夜接力营救,老人病情逐渐向好。突发疾病,医生就在旁边,也算幸运,问题是,幸运终究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人在遭遇类似急症时恐怕都不会有这份幸运。这也是目前公共场所急救的一个现实。(《工人日报》10月15日)
近年来,公共场所发生意外死亡的事件有所增加。有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人们处于危机时刻有人及时伸出援手救人一命的确是功德无量的善举。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语境下真正掌握急救知识的人并不很多,一些危重病人之所以能够及时“幸存”,很大程度上讲与一些医务人员的及时出现有关。对于相当多的患急症的病人来讲,他们则远没有这种幸运。生活中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于非命的举不胜举,尽快普及急救知识已成为一道社会必答题。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确实,当一些人患有急症时,比如心肌梗死、脑溢血等,多一分钟抢救或许就能救人一命,而晚几分钟抢救则可能让人死于非命。掌握急救知识应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一方面公共医疗卫生部门要适时开展一些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公民掌握急救知识。可以通过急救知识进社区的形式,通过开展图片讲解、现身说法等,让每个公民尽快掌握简单的急救知识;另一方面,媒体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现代急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再者,家庭成员之间也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救急知识,尤其一些家庭有老人的,更要掌握这些急救技巧,当老人突发意外时随时派上用场,挽救老人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让每个公民养成一种健康习惯固然重要,让公民掌握急救知识同样不可或缺。
另外,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码头、车站、机场候机厅、火车、轮船、飞机、客车上配备必要的救急工具,同样十分重要。有备方能无患,只有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才能做到临危不乱,救人生命。尽快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是一道社会必答题,急救知识应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