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不断强大,这是事实。美国对中国强大的警惕,既是事实,也是必然,没有必要将之情绪化。同理,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东亚体系的老大,也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非常警惕。这是国家交往和竞争的常态。问题在于,如何在强大的过程中减少老大的担忧,从而减少国家发展的阻碍。重温邓小平的智慧,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当年,针对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一种转化。《尚书》讲“满招损,谦受益”,《周易》有谦卦,提倡“谦谦君子”。《论语》中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还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骄矜者,未有不败。
从人之常情讲,你是更喜欢一个成功但骄矜的人,还是更喜欢成功且谦逊的人?有些人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文化,实则叶公好龙,根本不能领会传统文化的优点。有些专家号称中国实力已超越美国,锋芒毕露的言论不断,怂恿民众的自大、好战情绪,甚至干扰国家外交策略。这是典型的未富而骄,未强而横。试想,美国及其他国家会怎么看待这种态势?
重温邓小平的智慧,为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为国家发展助力,应该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外交要以为国家发展创造良性国际环境为大局,降低国际交往成本。国家发展所需的智力(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能源、资源,都须要大量从国际市场购买,中国的产品也须要大量对外输出。因此,中国今天的发展非常依靠良性国际环境。
第二,在某些国际争端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上,不主动改变现状,针对具体挑衅行为可作具体回应。一般言之,小国的某些军事举措(如兴建军事设施),老大并不担心,因为小国的举措对它没有威胁。但是,老二的同类举措就会让老大警惕。因此,不要以为小国可做的事,老二也可以做。换一个角度思考,即便小国填岛十年,对中国也构不成威胁。中国要反击,一年就可以比小国做得更大更强。因此,何必急于一时一地?当然,在法理上,不能承认小国不正当举措的合法性。
第三,不要被非理性民意所绑架,这种民意其实是民粹。民众中不乏激进、好战分子,竭力主张国家对外强硬。国家不能被这种民意绑架。网民快意情仇,但他们不承担任何责任。一个经典案例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和斯巴达的冲突之所以越演越烈,很大一部分原因和责任就是两邦民众越来越激进,裹挟了两邦领导层。
第四,不要过于在意面子。外交的动力,从来都不应该是虚荣,而应该是国家的利益,尤其是长远利益。“有理,有利,有节”,仍是国际交往的指导原则。
第五,不要把追求国际地位与追求霸权混为一谈。即便中国继续强大,也不要走霸道,而要走王道。
第六,应该表达自己的合理主张,但抱怨和痛恨老大,没用;关键是做好自己,包括做好国内发展,扮演好国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