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标志是六瓣颜色各异的花瓣相互串联,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手牵手连接沟通的视觉效果,它象征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也寓意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人类文明之美,在于对话;文明对话,也是人类文明的应有之意。
人类文明的平等性和多样性特征是不同文明对话的基础
平等性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不同文明对话之所以必要和可能存在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都体现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民族传统。各具独特价值的文明又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历史、文化、传统差异之别,平等与尊重是不同文明能够对话的基本条件。认识误区只会造成文明的隔阂与交流的障碍,“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人类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属性是不同文明对话的充分必要条件
人类文明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也是不同文明对话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本质上讲,文明是实践的产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智慧的结晶。因而,基于相同或类似实践而产生的不同文明具有内在的互通性。这一互通性构成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础。而文明的多样、平等、独特又使文明的交流互通成为必要。正因为文明是开放和包容的,所以才不仅具有交往、交流与互鉴的动力,也具有交往、交流与互鉴的可能性。我们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秉持多元多样、平等相待的文明观,通过文明对话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既是不同文明的发展共生之道,也是文明对话得以展开的内在条件。
文明对话源于文明主体破解“时代之问”的共鸣
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对话源于各文明主体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诉求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要解决这些难题、应对这些挑战,不同文明主体之间希望通过对话促进认识上的理解与共融,开启多元文化协同发展、和谐共生的道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宗旨就是: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相聚一起,共谋和谐发展之道,共商如何破解“时代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文明力量”。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文明主体“希望远离恐惧,实现安居乐业、普遍安全,希望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希望远离贫困、富足安康,希望各国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消除一些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孩子们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幸福和欢乐走进每一个家庭”;“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时空场域,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共同意愿,就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社会共识。通过文明对话,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彼此的理解、凝聚彼此的共识,有效防止由误解误读所导致的文明冲突,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愿望,正是不同文明对话的可能性所在。
文明对话源于文明载体助推“交流交融”的共建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间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以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的不同载体有序展开,推动各种形式的对话走深走实。如亚洲先人的文明对话就是以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为载体助推不同文明间开展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层面的交流,传递不同民族对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共通性理解,使文明对话效果更加深刻而持久,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不仅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而且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推动各国以诚相待、相即相容。”为顺应这个客观规律,中国同各国一道,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对话平台,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机制。如中国倡议“一带一路”这个开放包容的经济和文化合作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并进一步实现民心相通。
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契机,进一步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对话提供一个新的平台,着力完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明间对话的工作机制。中国将联合亚洲国家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和亚洲旅游促进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会同有关国家智库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智库伙伴关系”计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增强年轻一代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行动倡议”,共同打造“文化包容性国民教育基地”,以务实行动示范尊重多元、开放包容的新文明观。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