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况世界观-中国讯息网

海况世界观

作者:孙松清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9-06 17:01:52

无人机镜头俯视着一片无边的平静海洋,突然数只挖土机伸出铲斗,将沙石倒入海中。一次复一次,慢慢地就填出了一小块土地,再延伸到一大片面积——这填海造陆的场景,在本地艺术家林育荣的《海况9:宣言》中分为“拖”、“放”与“倒”三幕,静默地将这个进行了逾10年的创作系列带入尾声。

林育荣曾以这系列作品代表新加坡重返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多年后的今日又再次展出,缘于新加坡美术馆协同日本国立国际美术馆(大阪)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推出的联展。该展览的主题很有趣——“言语不通”。策展人叶德晶与植松由佳在策展论述中,开宗明义地提到主题的设定,是把互相交流的范围扩展到文化的层面上;而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成分,一连串的翻译可以加强彼此沟通,也有可能会引起互不理解的反效果。

然而,艺术不仅是文化再现的展示,更是巩固、扩充、刺激我们去理解文化的力所能及。“在岛国上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即是林育荣的这件作品,在此脉络下所尝试省思的地方。正如国家利用图表和地图,在没有边界之处划定边界,官方立法与核准也以类似方法来建立国家,填海造陆不仅仅是土地借着沉积和侵蚀而产生的自然生态演化,而是一项需要动用许多资源的重大工程,以人为的政治力量来推动,在曾为汪洋的地方创造土地。

“海况”(Sea State)意指“海之状况”,也可以喻意为“国家之海”,就身处于马来群岛(Nusantara)中心的新加坡而言,更可间接地指涉“东南亚(SEA)之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打造一片片新生地的过程中,已建构出了一个岛国的“世界观”。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在其《空间和地方》中,曾提到“世界观”是指一种民族对于置身之环境尝试作出某种形式的掌握,进一步为了适合其居住而必须对其表现出秩序及调和的关系——“只要是人,对于所居住的环境都想要从中感觉到与自己之间的一种秩序感与适应感。”

唯让人感到吊诡的是,你我长居于岛国,却往往忘却了栖居之地四面环海。一个朋友曾忆述多年前到一海岛的小学兼课的经验——学生们最兴奋的时刻,往往是在父辈阔别近半月后从海上捕捞归来之际,这些典型海洋性格的幼小心灵始终认为,人生即是每个月毫无顾忌地到汹涌的大海捕捞的一次次豪赌;反观你我的“世界观”,毕生通过“死守一亩田”以追寻一份“秩序感”与“适应感”的个性,仿佛更似大陆性格。

现实同样以与其自身相对的样态出现在《海况》这件作品中——难怪,香港策展人姚嘉善就认为这是艺术家为岛国竖立的一面镜子。它所暗示的是,最终的转变不在物理或地理上,而是在文化层面上。当官方颁布宣言后,所赋予土地的国家象征就变为了现实;而文化领域的各种主张和身份,都会押注在这个新的现实上。

那么,在岛国上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意味着我们都依赖以政府的人为力量来应对各种状况,也习惯了以一切政治作用倒映出的自然力量,以实物为抽象的领域标示国界,将海水变为陆地——用精卫填海的方式打造樟宜国际机场、工业区裕廊岛、滨海湾、将在数年后竣工的卫国广场,乃至于你我的世界观。又或许,这便是我们观察这个由蕞尔小国变身为耀眼都市的国度的另一种视角吧。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海况世界观”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