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提供收款二维码帮人收款,就能按比例拿到酬劳。00后在校大学生小郭被一种名为“码商”的兼职方式所吸引,还发展同学成为“下线”一起赚钱。不料钱没赚到多少,自己却成了诈骗团伙的“共犯”。(中国青年报9月4日)
众所周知,不少网络社交平台加强了打击非法支付行为的力度。不少诈骗分子的社交账户因存有违法犯罪风险,被平台识别并限制。大学生还未进入社会,社交账户相对“清白”。不难猜想,将涉事大学生的社交账户作为诈骗资金的“中转站”,一方面规避平台审查,另一方面还能防范受害者察觉。
都知道“从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可能有单纯扫码转账便能赚钱的买卖?所谓“码商”与“码农”“微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无法通过正常手段创造合法价值。与其说是“码商”,不如说是出卖自身身份价值的“肉车”,与“人体藏毒”“跨境走私”一般,都是犯罪分子所盘剥的对象。
不难看出,“码商代理”与“网络刷单”都是当前社交网络经济蓬勃发展下,一类危险性十足的欺诈陷阱。犯罪分子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少、社会阅历浅、经济能力差等特点,巧借“网赚”名目,吸引大学生加入。他们往往包裹着“网络潮流”的外衣,借“电商”之名,行犯罪之实。
可能有人会疑惑,当代大学生是网生一代,对网络骗局怎能如此轻忽?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疫情期间,00 后和90 后已成为主要的被骗群体。20 岁以下人群是遭遇游戏诈骗、购物诈骗和中奖诈骗的主要人群,疫情期间遭遇金融诈骗最多的是 21 岁至 30 岁年龄段,占比 44.6%。
近些年,青年人因深陷网贷、网贷毁掉一生的新闻案例层出不穷。如今,因兼职“码商”,在不明轻重的情况下,沦为犯罪利益链条的一环,即便短时间没有警方抓获,也会因为违法交易,被平台监测,前途命运堪忧。网络犯罪欺瞒性极强,并非人人都能防范。全社会都必须看清,当代大学生预防网络犯罪能力并不高。
昨天出现“兼职刷单”,今天出现“码商代理”,后天就有可能出现“扫脸打工”“指纹帮录”。网络经济发展向前推进,违法犯罪手段也会不断更新,并不断诱惑无辜青年参与。针对当前的复杂形势,我们需要采取贴近青年人生活的宣传教育方式,引导他们远离违法犯罪风险。例如,在高校学员当中,建立预防犯罪的宣传队伍,以寝室、班级、社团为末端支点,积极宣传新兴的违法犯罪形势,察觉可能诱使大学生加入的违法犯罪行为。第一时间向校方和警方反应,拔掉祸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不能让当代青年人因一时诱惑,深陷犯罪泥潭。